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幸福花开新边疆】内蒙古扎兰屯:小木耳做出大文章 黑牡丹开出致富梦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幸福花开新边疆】内蒙古扎兰屯:小木耳做出大文章 黑牡丹开出致富梦

来源:光明网2020-08-07 10: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 潘迪 李刚)内蒙古扎兰屯市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市。在2014年国家贫困人口识别中,共确认贫困人口12783户、33785人。近年来,当地靠着发展蔬菜大棚、木耳种植等特色农业,带领百姓逐步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DSC_2462

张秀荣在自家种植棚里采摘木耳。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

  小木耳指引大方向

  夜里三点,左邻右舍还在熟睡,内蒙古扎兰屯的张秀荣大妈已经悄悄起床。自家的种植棚里,一袋袋的黑木耳鲜嫩肥美,杨大妈要赶在夜间最佳的时间采摘黑木耳。

  木耳采摘下来后需要在晾晒架上进行晾晒。如果天气好,只需两天,木耳即可晒干。再经过筛选、分级、装袋,木耳就可以在市场上售卖了。一般情况下,十斤鲜木耳能出一斤干木耳,一斤普通的干木耳可以卖到40-50元,一斤优质的干木耳可以卖到70-80元。张大妈家的黑木耳一年纯收入在30000元以上。

  看到张大妈忙碌的身影,你很难想象,七年前,她还在为长子早逝、幼子残疾、老伴生病、满身债务而发愁。

DSC_2413

  经过晾干的黑木耳。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

  2014年,扎兰屯实行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对口帮扶,现任扎兰屯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陈志林在了解了张大妈的情况后,介绍她参加了政府举办的黑木耳栽培技术培训班,还帮她解决了首批无息贷款。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张大妈精心的给木耳挂袋、浇水、采摘、晾干,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张大妈一家获得了9000元的纯利润!“当时一下子就觉得,以后的生活有奔头了!”

  互联网打开新世界

  张大妈的成功经验鼓舞了其他的贫困户。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十几户贫困户都开始跟着张大妈种起了黑木耳。为便于种植户们互相交流、互帮互助,回民村成立了张大妈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了50多户贫困户,超过150人开始种植黑木耳。一时间,盖大棚、种木耳,成为了回民村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来临,回民村的黑木耳喜获丰收,单张大妈一家产出的黑木耳就高达2000多斤。欣喜之余,销路又成了种植户们的难题。见此情景,扎兰屯扶贫办邀请电商扶贫专家在种植户中间开设了电子商务培训班,教授种植户们如何通过互联网销售黑木耳。种植户们开始学习着把木耳搬进朋友圈、搬进淘宝店,兴奋地探索着互联网这个未知的世界。

  没过多久,张大妈就收到了来自朋友圈的第一笔订单,4斤木耳,260块钱。按照地址把木耳寄出去以后,张大妈仍然兴奋不已,“难以想象,通过那么一小块儿玻璃,我们的木耳就能卖出去。”

DSC_2339

  张大妈的儿子将黑木耳搬上互联网,远销到大江南北,被评为扎兰屯最美电商创业典型。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还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种植户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参加政府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并和同学们交流电商经验。在电商平台和朋友圈里,扎兰屯的黑木耳因口感好、无污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被远销到大江南北。2019年,张大妈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其中80%来自于电商。

  黑牡丹开出致富梦

  同样是在2019年,扎兰屯市彻底摘掉了自治区级贫困旗市的帽子,实现了整体脱贫。

  “虽然已经脱贫了,但我们这些帮扶干部也不敢松懈,一直都在注意着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返贫。”在回民村党总支书记闫法明看来,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的扶持只能解决贫困户物质上的需求,只有将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传导给贫困户,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才能使得贫困户更加稳定的走上勤劳致富之路。为此,闫法明和其他的帮扶干部一起,积极走访各个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对方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给予解决。

  有的人家里电脑坏了登不上电商平台,有的人无法准确掌握黑木耳浇水的多少,有的人遇到黑木耳生病不知道怎么治,还有的人上了好几次电商课但还是不会用电脑……扎兰屯的扶贫干部们请来了农业专家和电商扶贫专家,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对种植户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引导种植户们在特色农业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

DSC_2610

  张大妈在自家种植棚前留影。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

  “去年,我们河西街道人均收入是15418元,我没有掉队。”张大妈告诉记者,“现在,脱贫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致富。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我也绝不会掉队!”

  眼下,扎兰屯成立了“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贯通全国的黑木耳批发市场网络,在全国打开了扎兰屯黑木耳市场。黑木耳产业已成为扎兰屯市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 责编:冯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