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现最美铁路】龙南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引领新时代高铁创新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发现最美铁路】龙南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引领新时代高铁创新

来源:光明网2020-08-20 1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李俊男 陶媛)“龙南隧道全长10.24公里,穿越12条断层破碎带,平均每不到一公里就有一条断层带,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中铁十六局赣深客专3标二分部的安全总监张广飞说,“可是我们一直都很安全,直到贯通都没出过问题,这一点我特别自豪。”

【发现最美铁路】龙南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引领新时代高铁创新

  龙南隧道施工现场 李俊男摄

  突破建设难题 打造“智慧工地”

  8月19日,在历经1330个日夜奋战后,赣州至深圳高铁全线最长隧道——龙南隧道顺利贯通。作为赣深高铁全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和一级高风险隧道,龙南隧道的修建无疑是一种挑战。它不仅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最大日涌水量达1.8万立方米,还存在危岩落石、突泥涌水、岩爆、岩溶、高地温等诸多风险。张广说,地质条件差,安全风险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为此,承建方中铁十六局集团制定出了综合解决方案,在龙南隧道施工区域打造“智慧工地”,全面实行机械化配套施工,配备运用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等成套设备,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工人们的施工风险。现场还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的方式,及时掌握围岩地质和水文情况,“我们对于软弱围岩主要采取了提前地质加固措施,无论是大管棚超前帷幕注浆,还是地表袖筏管注浆加固的方式,都是提前将地质加固好再进行开发。”张广飞介绍。

  施工安全第一 提供“保障通道”

  温度高、湿度高、扬尘多,张广飞坦言隧道中的施工环境十分恶劣,通风就是一个大问题。通风机的覆盖范围往往只有两三公里,而龙南隧道十余公里的超长建设距离使得通风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为确保工人安全,龙南隧道设两个斜井,分段开挖,实现“长隧短打”,整个隧道分5个工作面同步开展施工作业,解决了通风问题。

【发现最美铁路】龙南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引领新时代高铁创新

  刚刚结束作业的工人前来取用冰块 李俊男摄

  除了通风,隧道里常年40度的高温也让人倍感煎熬。为了降温,施工队伍在隧道内放置大量冰块,许多工人们在施工作业结束后都会马上到冰块堆积的地方休息降温。同时,中铁十六局还将超高分子逃生管和隧道施工救生舱应用于隧道施工中,为施工人员提供“生命保障通道”。

  抢时间 赶进度 联通江西对外“快速路”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龙南隧道的建设一度停摆。但是为了不耽误后续赣深高铁其他工程的建设,2月25日工人们就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重新回到岗位复工,投入到隧道的施工推进中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龙南隧道还是按计划顺利实现完全贯通。“龙南隧道的贯通为赣深高铁后续无砟轨道以及相关的配套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2021年3月的铺轨工作做足了准备工作。”

【发现最美铁路】龙南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引领新时代高铁创新

  龙南隧道航拍图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龙南隧道服务的赣深高铁北起江西省赣州市赣州西站,经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和东莞市,终抵深圳市深圳北站,是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436.3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14个车站。江西境内约134.5公里,除赣州西站外,设有信丰西、龙南东、定南西3个新建车站。

  赣深高铁建成后,北接昌赣高铁、赣瑞龙、赣韶等铁路,南连广深港高铁、杭深线,将成为联通江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通道。赣州到深圳乘坐火车的时间将由现在的7小时压缩至2小时,上海到深圳将实现全程高铁旅行。对缓解京九铁路南昌至深圳段运输压力、推动赣粤两地深度融合、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国家赣粤闽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长城杯”铁人三项赛半决赛举办

  • 黄河内蒙古包头段已进入开河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陈贵林教授团队发现,甲虫与蚂蚁合作,共同完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药用寄生植物锁阳种子的传播,从而首次揭示了锁阳种子的传播机制,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保护和管理锁阳种群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03-17 02:10
当前,泰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泰国经济增长略好于预期,但整体增速仍然低于东盟邻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泰国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25-03-17 02:10
据《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新兴技术观察站(ETO)一项分析报告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和制造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未来的计算硬件奠定基础。
2025-03-14 09:46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上搭载或升级智驾功能,包括15万元级的深蓝L07,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今年8月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多款车型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2025-03-14 09:39
此项研究中,团队将金属熔化,并利用团队前期制备的高质量单层二硫化钼压砧进行挤压,实现了多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
2025-03-14 09:38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5-03-14 09:3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白洋团队1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成果,构建首个作物根际细菌基因组数据库以及作物根际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2025-03-14 04:10
我出生在安徽寿县农村,幼时目睹父老乡亲缺医少药的困境,长大后便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2025-03-14 04:25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2025-03-13 05:15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2025-03-13 09:01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2025-03-13 09:0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03-13 09:00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