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行走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打造金融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行走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打造金融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来源:光明网2020-08-30 11: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梁泽运)早秋八月、再添新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做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再次展现出临港新片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创新引领作用。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的重大开放举措之一。8月28日,在“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云座谈”上,对于新区一年来的金融创新成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张晓阳为大家“说文解字”。

【行走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打造金融改革“试验田”成效显著

“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首场“云座谈”

  推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资金自由的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加快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2020年2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从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在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

  2月14日“金融30条”发布以来,金融要素机构在临港集聚态势更加突出。”张晓阳表示,“一年来,临港新片区推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资金自由的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加快形成。”

  一是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实行凭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

  二是一次性外债登记。2020年6月5日,外汇管理局批准在临港新片区开展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旨在进一步提升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

  三是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按照“服务实体、真实贸易、真实出表、真实转让、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临港新片区内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试点。

  五是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支持上海密尔克卫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建立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成功实现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以及资金按实需兑换。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临港新片区首个外管版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按照2倍融资杠杆率,集中外债额度91亿美元,实现了宏观审慎原则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大突破。张晓阳表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试点,“这样集中的功能非常有利于临港集团为临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撑。”

  此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也成为先行先试的又一步“妙棋”。

  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进一步联动。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金融领域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充分体现。《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其中,“临港新片区将在三个方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进一步联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张晓阳强调:

  一是要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实现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的联动发展。借鉴伦敦、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为区内企业统筹开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提供高效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实现跨境金融服务产业的集聚发展,与陆家嘴在岸金融中心形成互动整体。

  二是积极开展金融先行先试,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和风险压力测试,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争取率先实现非金融部门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是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资金管理中心建设、高端先进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好国际金融中心与新片区开放联动发展带来的叠加效应。充分把握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打造跨境资产管理高地和金融科技创新高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依托产业优势促进跨境业务和离岸业务发展,加快提升滴水湖金融湾的集聚度和显示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在本次 “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 “云座谈”上指出,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芝松表示:“新片区将努力发挥开放优势、制度优势、区位优势,当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急先锋。”

[ 责编:赵艳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