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来源:光明网2020-09-16 17: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乐通 赵金悦 李刚坐落在西藏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北麓河谷地带的隆子县,海拔接近4000米。整个隆子县属高原温带干旱季风气候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低,而且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只有125天左右,农作物在这里很难存活。

  近年来,得益于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的“菜篮子”工程,隆子县的群众不仅实现了“蔬菜自由”,还成为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上有力的“助推器”。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隆子县“菜篮子”产业园区 光明网记者 李刚/摄

  致富不忘乡亲父老,巴珠坚持打造隆子特色产业

  走进“菜篮子”基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白色大棚展现在眼前,沿路两旁,彩色的格桑花在艳阳下盛放。

  就在路前方,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巴珠在和工作人员交流着基地的近况。黝黑的皮肤也遮挡不住他坚定的眼神,“我们基地现有生产温室244座,园区占地259亩,一年生产250万斤蔬菜都没问题。”巴珠一边望向远方的大棚一边说。

  生于1966年的巴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在他小时候连没有鞋穿,冬天也要去山上放牧,到现在他的脚上还有被冻伤的疤痕。“我初中的时候就决定药干一番事业,不让身边的人过穷苦日子。”巴珠说。

  长大后的巴珠,开始到外地打工,几年后他已经掌握了许多施工经验,2005年他回到家乡组织成立了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动员乡亲父老和他一起大干一场。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巴珠在“菜篮子”基地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有了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巴珠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的想法逐渐变为现实。一开始的施工队业务不断拓宽,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变身现在远近闻名的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目前为止,公司承包经营包括“菜篮子”工程、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在内的特色扶贫产业,还拓展了酒店管理、商贸批发市场等服务产业。

  据 “菜篮子”的业务负责人达娃央金介绍,在她小时候,隆子县本地只能种出萝卜、土豆、白菜之类的简单蔬菜,从外县进口的蔬菜价格很贵,一般人也不会去买来吃。近年来得益于“菜篮子”基地的建成实施,隆子县的百姓在食用蔬菜方面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大家还开始研究起多样的烹饪方法了。“这对我们隆子县的群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达娃央金说。

  加入“菜篮子”工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能明显感受到家乡生活巨变的,还有“菜篮子”基地的工作人员群培。

  群培是山南市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园区的一名技术员,今年42岁的他皮肤黝黑,但是精气神十足。谁也不曾想到,对眼前这片大棚蔬菜了如指掌的他,两年前还是在山上靠放牧和种地为生的农牧民。

  原来,群培一家4口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的雪沙乡普卓村,女儿14岁,儿子13岁,一家人就靠一亩青稞地勉强维持生计。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到医院买药,慢慢地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本来家里的劳动力就不多,群培也不忍心让孩子辍学,日子一度陷入困境。

  2017年,转机出现了。群培一家参与“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独家小院。近年来,群培的身体也开始慢慢恢复。同年,他主动报名进入“菜篮子”基地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就已经学会了施肥、培土、育苗、操作农机具等技术,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手捧园区香甜蔬菜的群培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现在,群培的妻子也从外地回到家乡的“菜篮子”基地上班了。“现在我一个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我们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也能有8000多元左右”群培说,“而且孩子上学、我们上班都很方便”。群培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但是,自从2016年隆子县成立了“菜篮子”工程,还有一批来自湖南援藏工作人员亲临现场教当地群众蔬菜培育技术,隆子县从此实现了“蔬菜自由”。达娃央金就是第一批参与培训的人。“当时我就是边学边教,一个月就能熟悉基本操作了。现在我们同样也会对新来的贫困户进行培训,学会了就可以上岗。”

【幸福花开新边疆】西藏隆子县:拿稳“菜篮子” 脱贫有了新路子

  “菜篮子”园区大棚内忙于摘瓜的贫困户 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

  “园区目前已经带动370名建党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去年没人还能分红1000元。”达娃央金说。

  从依赖进口到“蔬菜自由”,如今的隆子县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三人乡”,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的人们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继续创造更加富饶的幸福家园。

[ 责编:冯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