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优进优出计划 中国外贸重规模更重效益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推进优进优出计划 中国外贸重规模更重效益

来源:国际商报2021-01-14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近日在谈及2021年稳外贸举措时提出,商务部将重点实施三个计划,其中优进优出计划居于首位,包括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等举措。

  作为加速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步骤,中国正加速从大进大出迈向优进优出,推动外贸发展提质增效。

  新背景,新内涵

  在湖南株洲,装备制造产业链在业内享有盛名。该地在开放发展中快速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硬质合金、航空装备等优势产业,外贸进出口总额自2016年以来几乎每年增加1亿多美元。上述成绩的取得与株洲近年来加速从大进大出迈向优进优出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推进贸易优进优出的步伐持续加快,增强了中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韧性。2021年,优进优出计划继续成为商务部推动稳外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在新背景下拥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主任苏庆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正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仍在,上述两大背景更加凸显了中国外贸优进优出的重要性。“优进”是要求进口能够满足国内循环的产品,“优出”则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出口,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优进优出不仅可以稳外贸,还有助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有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崔凡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长期以来,中国进出口的一大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原材料和市场都高度依赖国外,规模大、效益低。“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了优进优出战略,外贸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进一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在外贸提质增效方面打一场攻坚战,补短板、拉长板,通过扩大和深化开放,打造以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优进优出要打好“组合拳”

  优进优出提出多年,地方层面推进步伐不断加快。江苏省政府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江苏省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行动计划(2016-2020)》,河北等地也提出实施优进优出、优质优价的外贸发展战略。

  苏庆义表示,近年来中国外贸一直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成绩显著,一般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扩大进口也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短板也比较明显,比如某些细分产品出口质量还不高,或者不具备出口能力。在需要进口的产品上,有些产品买不到,或者需高价买进。推动优进优出需要采取系统性举措,比如推动企业创新,提升研发实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等。

  崔凡也认为,目前中国在出口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价格竞争多,品质竞争少;同质化竞争多,差异化竞争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内外销市场缺乏联动;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等。在进口方面,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口面临国外的出口管制,大宗商品进口缺乏定价权导致效益难以提升,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以创新为核心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之道,抓住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的优势,使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强调,优进优出并不是对大进大出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更加强调进口和出口的质量和效益。鼓励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等,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品、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

  为更好推进贸易优进优出,业内人士建议,要及早推出关于优进优出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平台的作用,在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推动进出口融合、内外贸融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传统贸易形态和新贸易形态融合,推动不同贸易形态的联动发展。(吴 力)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