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G应用亮点纷呈 智慧冬奥闪耀科技之光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5G应用亮点纷呈 智慧冬奥闪耀科技之光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2-02-09 09: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5G云转播带来赛事报道新体验、在时速350公里的冬奥列车上进行5G超高清直播、5G+智慧急救车快速运转救治……5G前沿应用为北京冬奥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清晨时分,一列“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从清河站开出,直达太子城站。在这列时速350公里的列车上,与之同步“飞驰”的还有全球首个“冬奥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工作人员孙浩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项5G“黑科技”助力下,演播室可实现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完成嘉宾访谈、全车厢移动直播报道,为京张两地赛事活动提供优质5G+4K直播转播活动,给观众带来精彩的高清冰雪盛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靠5G网络的支撑,冬奥列车还可实现车站精准自动对标停车、自动开门防护等服务,包括调度和运维等也将实现全面智能化。

  冬奥会的比赛精彩纷呈,但一些比赛项目速度快、救援难度大,运动员如果意外受伤,如何快速实现急救至关重要。在本届冬奥会,5G+智慧急救成为了冰雪赛场上的“应急大夫”,在冬奥场馆等区域快速响应转运救治,为运动员保驾护航。

  中国联通5G智慧急救项目负责人单丽雅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5G智慧急救车在外观上与普通急救车并无差别,但车内除了配备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等常见医疗设备外,还增加了摄像头、急救网关等数据采集设备。急救车上的医护人员可通过车内5G急救网关,基于5G网络将车内相关数据和信息实时回传至急救中心,实现数据互通和共享。

  “急救车还在路上,患者的所有生命体征数据就已显示在医院急诊的大屏上,医院专家医生可通过超高清音视频‘直面’患者判断病情,进行远程急救、远程会诊。”单丽雅说。

  冬奥会期间,赛场外的观众能够随时随地同步观赛,5G云转播技术功不可没。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CTO张鹏洲表示,传统转播以现场制作为主,要求电视台提前运输卫星转播车、现场搭建网络专线,而云转播的“精髓”浓缩在一个只有书包大小的5G转播背包里,可以实现跟随摄像记者的脚步在现场采集画面和实时回传。

  “5G云转播将转播轻量云化,结合5G背包技术,就能实现1个人、1台摄像机、1个5G云转播背包、1台笔记本电脑的‘说走就走’‘随走随拍’的转播方式。”张鹏洲表示,通过云转播技术,还可在“云顶滑雪公园”U型池实现360度自由视角观赛。(郭倩)

[ 责编:张慕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上海举行2025年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