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陶媛 张诗奇
“其实我们地质工作者跟医生一样,医生给病人看病,我们给地球‘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地下异常点,进而发掘‘宝藏’。”每当有人问起张怀东是做什么的,这位“地球医生”都这样回答。
张怀东,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副总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室主任。三十年来,他坚守野外一线地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综合性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及地质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勘探出了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地质人的担当。
技术过硬 发掘世界级“宝藏”
1992年,张怀东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负责皖西大别山地质勘探工作,他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和长期的野外实践工作,磨砺出一身“硬功夫”。
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别山和琅琊山。每次上山干活,这位地球医生总会带着他的听诊器——“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我们遇到石头就用地质锤敲敲打打,敲下来的石头用放大镜观察石头的矿化石变现象,再用罗盘测量它的产状。”张怀东说。
张怀东介绍“地质三件宝”
在给两座大山做“全面体检”的过程中,他也有了不少新发现——
2006年,在负责的滁州琅琊山铜矿床深部接替资源勘查中,张怀东大胆采取钻探新技术,为老矿山探明铜金属量10万吨、金9吨,延长老矿山服务期限30年。
2007年,面对良好的成矿条件,张怀东不甘心几代地质人“四进四出”的无功而返,学习总结钼矿勘查经验,最终于2008年发现钼矿。他一心扑在一线,带领队员历时4年,最终发现一个达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含245万吨钼金属资源量的巨型钼矿床,结束了安徽境内无世界级大矿的历史。
步履坚定 累计行走10多万公里
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为了找矿,张怀东平均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崇山峻岭中穿梭。30年来,他足足走过1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2圈半,鞋子也走坏了近百双。
张怀东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野外找矿工作
在找矿的过程中,由于山脉地形复杂,张怀东和团队经常为了沿直线追溯矿脉的走向而趟水过河。
有一次,团队住在山上帐篷里,突遇暴雨泥石流,还好在山上钻探施工的一个老工人听到声音赶忙冲进帐篷把地质队员连推带拉带上了山。“刚跑到山顶上,泥石流就把我们的帐篷冲走了一半。”至今回想起来,张怀东仍然心有余悸。
除了工作环境复杂,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儿。“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这是人们对地质人的调侃,也是张怀东常年坚守深山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回家,我三岁的儿子开门,怯生生地问了一声:‘叔叔你找谁’,当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陈,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张怀东说。
但凭一股“咬定青山”的坚持,张怀东继续将满腔的热血倾注到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上,实现找矿报国这个最大的梦想,探索青山。“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这是地质人的历史使命。把自己所学的地质专业的知识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为国家寻找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张怀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