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人寿综合金融服务描绘“新市民”美好生活画卷
首页> 经济频道> 财经眼 > 正文

中国人寿综合金融服务描绘“新市民”美好生活画卷

来源:光明网2022-08-17 15:21

  日前,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为此,中国人寿结合新市民需求,发挥业务功能作用,因地制宜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画卷正在深入徐徐展开。

  产品创新更安心 加大新市民金融服务“深度”

  中国人寿切实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增强新市民基础民生领域保障,推动落地城市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项目145个,致力于让更多新市民可以享受到本地医疗保障。例如,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主承保的广州“穗岁康”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已将非广州户籍持有居住证满2年的“新市民”纳入参保人群,推动医疗保障有效覆盖至新市民群体,截至目前参保人数累计达9.3万人。同时,作为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公司,中国人寿积极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人员、快递员等新市民群体提供养老金融服务,助力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新市民美好生活愿景。

中国人寿综合金融服务描绘“新市民”美好生活画卷

  中国人寿聚焦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建筑行业,开发“建筑工程”系列13款保险产品,提供覆盖施工现场和施工指定生活区的各类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保险保障,截至目前已为超40万家企业提供近1600万人次的建筑工程意外保险保障。

  此外,面向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移民老人四类典型的新市民群体,制定“新城动力”“新城之光”“新城春天”“新城温暖”四项细分客群专属金融服务包,助力新市民在城市站稳脚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服务升级更放心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温度”

  为了让农民工在春节前领到工资吃上定“薪”丸,春节前一周,中国人寿财险公司131万元代偿保险金顺利支付到山东省东营市住建系统三方监督项目农民工工资专户,而这笔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代偿金从启动到支付仅用了24个小时。这只是中国人寿助力保障新市民权益的一个缩影。早在2018年,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就推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为农民工工资收入提供保险保障,截至目前已累计为超过680万名农民工提供了3400余亿元的工资保障。此外,广发银行创新实施建筑工人实名制系统线上工资发放业务,助力政府部门减轻工人工资发放监管压力,切实保障工人权益。

  为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中国人寿不断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在丰富住房保险保障体系方面,积极开展建筑质量缺陷保险、承租人责任保险和出租人责任保险等险种,试点开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程类保证保险、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已提供风险保障超1200亿元。

  在适老服务体验方面,中国人寿在行业内率先推出“App尊老模式”“长者来电优先接听”“长者临柜专属陪同”等服务项目,有力提升老年客群的服务体验。同时,中国人寿积极参与长期护理险项目试点,以广州为例,中国人寿为当地383万参保人提供长期护理经办服务,实现参保人医保待遇和长护待遇无缝衔接,让家有长者的新市民放心拼搏。

  科技驱动更省心 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速度”

  为了给新市民群体提供智能和精准的金融服务,中国人寿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出“国寿联盟”项目,集合旗下中国人寿寿险、广发银行、广发信用卡、中国人寿财险空中客服、国寿安保基金等多个线上平台,搭建起新市民服务的快捷通道,方便新市民群体一站式获取金融产品及相关服务。

  中国人寿还推出95519远程服务应急预案,同时实现保单业务全球通办,一站式解决新市民的异地保单服务问题。特别是“中国人寿寿险”App上线了保单复效、续期交费账号变更、保单借款、保单还款等28项保全业务自助查询及办理功能,更开通“空中客服”项目,让新市民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与柜员“面对面”,体验方便快捷的业务办理模式。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人寿2022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强调,中国人寿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切实把工作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到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上,着力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努力成为保障实体经济安全、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中国人寿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做好“保险姓保”,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需求,用金融活水温暖辛苦打拼的追梦人,让城市真正成为新市民“盛得下梦想、容得下身心”的安居之地,在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厚植发展根基。(朱勃霖)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贺一诚

  • 澳门:喜庆气氛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