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税惠助企纾困 守护“舌尖经济”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民生 > 正文

税惠助企纾困 守护“舌尖经济”

来源:光明网2022-12-22 16:13

  餐饮行业作为城市发展中的“毛细血管”,是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为各项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行业。餐饮业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而国家一系列的税费政策支持,助力餐饮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积极通过外卖盒饭、创新菜品等方式寻找新的营业收入,此外还开展出售预制菜、社群团购等业务。

  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金汤滑鱼角是肥仔餐饮最具代表的经典金牌邕菜之一,也是广西非遗特色美食金奖菜品,到店的客人必点菜品。但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反复导致客流大幅减少,门店的营业收入仅完成全年指标的65.33%,而用工成本、水电房租支付却较往年高出5%左右。

  了解到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情况后,南宁市西乡塘区税务局利用税收大数据为餐饮企业精准辅导,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和业务指引操作,第一时间把税收优惠政策送到企业手上。根据税收政策,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14.1万元。

  这笔减免税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在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路上有了动力。为了更好地拓宽经营模式、推广邕菜文化,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研发新菜品,谋求更好的发展路径,将部分享受的税惠红利用于人民路店面的全新装修和品牌升级。

  “虽然疫情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但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的应对也有了很大的信心。”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朱金娟说。朱金娟表示,“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宽,门店经营也回到正轨,我们也稳定保障了60多个就业岗位。”

  进入寒冬,南宁市袁记寿乡人餐馆也陷入经营沉寂,不仅如此,像招工难、客流减少、各项年终奖开支等也让老板袁仕忠发了愁。

  在困难的时候,南宁市西乡塘区税务局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为老板袁仕忠带来了希望,南宁市袁记寿乡人餐馆快速享受到了“六税两费”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们获得了12.6万减免税款,虽然市场竞争经营仍旧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国家政策给予的福利支持让我们稳住了就业岗位。”南宁市袁记寿乡人餐馆法人袁仕忠感慨说道。

  与南宁肥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一样,南宁市袁记寿乡人餐馆也在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发展的动力和信心重新燃烧了起来。法人袁仕忠表示,“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将客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执行方案,保证菜品质量跟服务的同时,也将打开团餐企业多元化发展正向思维,争取在春节期间提高盈利。”

  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后,南宁市袁记寿乡人餐馆将增加餐饮外卖档口、拓展充值促销等优惠活动来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餐饮行业是城市烟火气的“窗口”,南宁市西乡塘区税务局将持续强化餐饮行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落细,为餐饮企业健康绿色发展添活力。(何剑眯)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