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来源:光明网2023-08-31 12:47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敢拼敢干,一定能做出成绩。”今年49岁的郭延涛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供给车间盐田检修工段长。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郭延涛,传承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车工岗位上。

  “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是老一辈盐湖人对郭延涛工作态度的评价。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郭延涛秉承老盐湖人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身边的同事树立了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在岗建功立业的典范。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郭延涛正在日常巡检 记者刘晗旭 摄

  扎根高原,奉献盐湖事业

  1993年,青海重工技校毕业的郭延涛先后从事过加矿、分解、离心机等多个操作岗位。1998年,他来到东部六万吨车间,开始学习电工并安装调试相关设备。近年由于工作调动,郭延涛来到了钾肥分公司担任供给车间盐田检修工段长。从加矿、离心机到电工车间,郭延涛在不同操作岗位中磨炼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三十年来,无论刺骨严寒还是酷热难耐,郭延涛在一望无际、碧蓝晶莹的察尔汗盐湖,奉献担当,始终如一。

  “设备检修要尽心尽力,避免小故障造成大麻烦。”作为检修工段段长,郭延涛在日常巡检工作中十分严谨认真,把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提早消除,既避免造成重大的设备损坏,也保证了开机率。

  郭延涛不仅是设备检修的能手,更是解决问题的专家。面对泵站设备频频出现的故障,他总是能够迅速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维修方法,用智慧化解技术难题。“检修工不是换件工,找出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就能最大程度地节约维修成本。”在郭延涛所负责的11座泵站里,哪座泵站的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每组配电柜的元器件组成,都被他牢牢地装在心中。每处理完一次设备故障,郭延涛都会进行详细的记录。三十年来,这些故障分析和维修方法不知道被他写满了多少个笔记本,郭延涛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与盐湖的故事。

  除此之外,郭延涛还搜集资料并整理了一份泵站设备性能及说明,以便在问题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解决方法并分享给同事。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郭延涛检查导卤泵站混流泵运行状况 记者刘晗旭 摄

  在日复一日的勤恳工作中,郭延涛的不懈努力终得以被看见,并开花结果。从“全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到“青海省首批青年职业技能导师”“TnPM体系项目优秀推进骨干”,再到“青海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的背后不仅体现了郭延涛尽心尽力做好每项任务,更彰显了他对盐湖工作的专注与创新。

  求真务实,做好“传帮带”

  格尔木地区的盐田泵站点多,输配电线路复杂,交通也不方便。“我从高压线路优化、低线路整合以及设备运行环境改良三方面入手,针对设备出现的一些问题,找根源,想办法,并付诸行动。”郭延涛指着弯弯绕绕的输电线对记者介绍道。

  2020年至2022年,郭延涛先后组织并参与35709线路改造,3号泵站高耗能设备淘汰更换,变频器选型升级等工作。其中,针对盐田泵站设备频发故障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改措施获得了青海省QC小组技术成果二等奖,这不仅使盐田的导卤工作日趋稳定,也为其他设备的技改方案提供参考。“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作为一个技术工人,一定要有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不断积累,才能适应现在环境。”郭延涛说。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车间 受访者供图

  除了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不断学习,郭延涛更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年轻人,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作为省级首批青年职业技能导师,郭延涛通过班组授课,先后为500余名新入职员工进行了盐湖集团的水采船电器系统的专业培训,“我想尽量多带些年轻人,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干出最出彩的成绩。”郭延涛说道。虽然再过几年就退休了,但他想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更多的年轻人,让注入盐湖事业的新鲜血脉更加奔涌向前。

  牢记嘱托,推动盐湖绿色发展

  “七年来,我们时刻牢记嘱托,勠力同心向着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进发。”1月10日,郭延涛首次担任青海省人大代表并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新的一年将凝心聚力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美好现实,聚焦创新驱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作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的技术骨干,郭延涛深知工作的重要性,“钾肥被称为粮食中的粮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我的工作是保障钾肥安全稳定生产的关键一环。”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来到郭延涛工作的察尔汗盐湖,碧绿的湖水,湛蓝的天空,无不令人神往。察尔汗盐湖拥有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中钾储量占全国可开采储量的六成以上。数据显示,去年一年青海全省盐湖化工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9.2%,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3.7%,其中钾肥(实物量)主要产品产量增长15.2%,这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30载铭刻“盐湖人生”:砥砺前行,百味其间

察尔汗盐湖中心码头 受访者供图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察尔汗盐湖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的基础上创新增加再发现和环境再改善,为盐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滴卤水,一袋钾肥,背后不仅是几代人的坚守与奉献,更传承着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我希望,将察尔汗盐湖建成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这个梦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在察尔汗盐湖的广袤湖泊边,郭延涛目光坚毅且灼灼。用三十年的坚韧与拼搏,郭延涛演绎了一段扎根在高原的传奇人生。这不仅是盐湖工匠精神的写照,更是一曲关于奋斗、责任、梦想的动人乐章。

  昆仑山脉下,察尔汗盐湖见证着盐湖工业的绿色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盐湖人更加美好地前行。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