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为
对做好经济工作重要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让我们对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此,我们要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于指导和推动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经济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由谁来领导”这一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经济工作是国家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而经济工作由谁来领导,更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工作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能否切实得到保障和满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据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领导中国经济工作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党中央通过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了一些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判断和论断,回答了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等一些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出路的主要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经济才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为了谁”这一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萎缩、失业众多等严峻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困难、不惧艰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发展观,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手段和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经济工作其着眼点和立足点始终在人民,党领导下的经济工作其最大目的始终是为了人民。
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这一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除了要在制度上明确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思想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在具体实践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出发,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提前谋划经济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保证了我国经济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国情和新时代经济工作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中国经济工作该怎么干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中国经济工作定下了调子、指明了方向,给出了作战图和施工图。正是由于有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明确了经济工作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中国经济发展才能在新冠疫情冲击、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形势下,仍然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经济的极强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事实证明,只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才能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