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翁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变革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翁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变革

来源:光明网2024-05-16 11:59

  光明网讯(记者 杨亚楠)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战,就业结构的悄然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5月14日,“北大光华学者沙龙”第2期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光华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横向发展平台召集人翁翕表示,要正本清源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厘清“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传统哲学问题,落到人工智能领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是什么、人工智能技术为谁赋能、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哪里三方面。

翁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变革

图为翁翕教授进行交流分享。杨亚楠/摄

  翁翕指出,受思维影响,大家往往更关注人工智能的科学含量,导致无法看清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的最核心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不在于“让机器像人一样”,而在于通过数智化实现决策的智能化。同时,人工智能是一项通用目的技术,未来一定是赋能于普通大众的决策智能化。而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面向大众,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一些不平等和差异。短期内,很多用户可能会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有些排斥,但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普及,痛点会在发展中慢慢化解。”翁翕说。

  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行动的开展,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在迅速缩小。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特定垂直行业和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例如金融、营销等方面。同时,中国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更具包容性,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翁翕表示,目前国内很多领域都在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智化决策,取得一定成效,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标杆案例已具备推广价值。此外,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算力、算法和数据,随着我国把数据列入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方面的潜能在逐步释放。所以,我国未来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扩展应用和落地,而鼓励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来看,虽然人工智能浪潮已经涌起,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也在遭遇瓶颈,如算力瓶颈及数据短缺等。其中,算力瓶颈主要是芯片供应受限,但卡脖子有弊也有利,长远来看,需求创造供给,国产算力有望在各方刺激下快速发展。数据短缺方面,国家数据局已经在推动AI大模型训练数据集的建设,未来还需攻克高质量的标注数据集。”翁翕说。

  更为关键的是,与上述限制因素相比,眼下认知瓶颈和人才短缺的障碍也亟待解决。翁翕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推动教育变革,新兴专业课程要响应现实需求,而不能简单地把传统课程换个名字,同时着重培养既通晓计算机和经管知识又熟悉垂直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教育体系更加与时俱进,通过不断与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或机构展开对话,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最后,翁翕指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的使用依赖,这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天性,建议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尽早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全年龄阶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新生产工具的能力和习惯。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拥抱新年第一缕阳光

  • 天安门广场举行元旦升旗仪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