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光明网推出“改革开放谱新篇”系列报道,深入阐释全会背后的经济新变,解读改革背后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新型的产业政策体系,是实现这一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与举措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产业政策的支持位置要前移,重点支持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科技创新环节,减少对产业链后端的、单纯的产能扩张环节的支持。过去,地方政府主导实施的产业政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往往上级党委政府号召发展某个新兴产业,基层政府都会统一号令把资源指向这个产业,企业家会全力跟进,金融机构也会全力以赴给予贷款。这很容易造成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过度集中与产能过剩。如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下,把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支持科技创新的突破上,而不是简单的产能复制,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产业政策要能帮助行业解决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而不是帮助特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当新兴领域的技术完成了突破,相关企业获得了定期垄断的专利权、已经可以正常生产了,产业政策就要及时退出;金融机构也不能拿着政府的产业政策目录去发放贷款,而是要算经济账。这样,一方面,可以适度地集中创新的资源,以更大的几率获得创新环节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降低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现象,提高发展效率与质量。
第二,运用产业政策的主体地位要上移,从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要转变为中央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现在产业政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参与区域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这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竞争的强度,但是也导致行政区割据、产能过剩、过度投资、过度负债、房价高企等问题。尤其是通过各种明补或暗补的方式,奋力拼抢价高税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竞相拼比优惠政策的力度,形成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壁垒。另外,还以保护本地企业的名义,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外地企业竞争。显然,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成长,限制了中央政府在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节的能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让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站到前台来。过去鼓励地方政府分散竞争,产业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现在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逻辑必然是倾向于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让位于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语境下,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应该集中于少数关键的、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一体化算力体系、突破少数“卡脖子”的技术瓶颈环节等。
第三,产业政策实施的方法要转型,从挑选输家赢家,转向全面强化产业链,以此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下,为了更好地发展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必须竞争化地使用,如用其去扶持某条产业链上某个潜在或在位的相对弱小的竞争者,以形成与链上垄断势力强大的在位者之间的对抗效应。
产业政策转向全面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过去那种以行政打压、强制拆分、巨额罚款等为代表性手段的反垄断政策,虽然对垄断行为具有强大的威慑、抑制作用,但是往往容易伤害产业链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目前国内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平台型科技企业,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摧毁旧的产业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壁垒,推动形成以新技术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革命性意义。为了避免这种平台可能的垄断效应,要运用产业政策支持更多的科技平台企业进入,通过平台企业之间的充分激烈的竞争,打破现有的市场分割与地方政府保护。
产业政策支持的对象要转向,从主要补贴供给方,转变为主要补贴用户或消费者,以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我国产业政策普遍采取对生产者提供直接补贴的方式,这是赶超经济体系旧特征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延续,它的副作用是容易助长产能过剩、企业的寻租行为,引起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当今国际游戏规则,不是不让采取政府补贴方式,而是要在明确补贴规则的基础上,加强补贴的公开化与透明度,我国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式,除了需要进行公开化、透明化改革外,主要是可以从生产者这一方的补贴,转化为对使用者、消费者或用户这一方的补贴。这一方面可以刺激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产者竞争消费者的过程中,遴选出消费者心目中真正优秀的企业,同时也有利于铲除这方面的腐败土壤。另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还可以考虑通过强化“科创板”的功能,让真正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发行股票,以体现产业政策对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主体——风险型科技企业的特殊支持。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赵艳艳
相关报道:
改革开放谱新篇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谱新篇丨以宏观取向动态一致性改革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