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创兴海筑强蓝色引擎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科创兴海筑强蓝色引擎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4-09-02 10:32

科创兴海筑强蓝色引擎

——我国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观察

科创兴海筑强蓝色引擎

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新华社发

  “开拓二号”深海重载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深海一号”大气田实现向1500米超深水跨越……我国深海科技与海工装备接连实现新突破,正在成为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崛起、未来海洋产业培育的重要力量。

  日前在三亚召开的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上,一批海洋领域的“硬核装备”和先进技术集中亮相,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推广前景。各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掌门人”齐聚一堂,共同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深海利器”赋能蓝色经济

  耕海牧渔,“种粮”于海。几天前,“鑫环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在东方市感城海域投放锚定完毕,计划9月正式投产。这是一座集水产养殖、种苗繁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半潜式智能化海洋牧场养殖平台,预计年产鱼类可达200万斤,年产值9000万元以上。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迅速,产量由1984年的不到1万吨,提升到2023年的200多万吨。“发展深远海养殖,就是通过科技创新践行大食物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介绍说,2018年以来,我国先后研建了10余款大型养殖网箱、岸联式和全围式两种围栏、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等设施与装备,促进了深远海养殖的发展。

  从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到可再生能源,蓝色国土蕴藏丰厚“宝藏”。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批“深海利器”加快挺进产业“新蓝海”。

  高科技海洋装备是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产业需求牵引带动我国海洋装备研发不断深入,推动实验室成果的加快落地和批量化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说,近年来我国在深海油气勘探和开采装备、大型邮轮和大型LNG船等高性能船舶,以及有人/无人水下作业装备方面发展迅速。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深海作业历经7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具备安全可控的工程化能力。深海重型作业装备属于定制化的高端装备,是深海作业的关键支撑,具有体积大、重量大、功率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化等特点。尽管我国在该领域布局相对较晚,但国内企业正在加快追赶。

  作业级水下机器人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挖沟机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全球约70%的海底通信光缆由中国中车提供装备进行敷设……依托高铁内核技术沉淀,中国中车跨界“入海”,努力打造第二张“金名片”。10年来,中国中车先后攻克了深海装备电动化技术、多功能轻量化重载作业系统技术、分布式管缆探测及埋深测量技术等行业前沿难题。

  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定华介绍,公司研制了系列深海悬浮作业机器人、深海挖沟敷缆机器人等国内首台(套)装备,服务于海洋油气、海底通信、救援打捞、可燃冰开采等国内深海作业场景需求。下一步,将推动深海重型作业装备高效电动化,提高效能降低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也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提升整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具备自主或半自主的作业能力。

  科研攻关孕育未来产业

  今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开拓二号”深海重载采矿车成功完成海试,首次实现深海重载采矿车布放作业水深突破4000米,并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接下来“开拓二号”将继续向更大水深挺进,为将来深海矿产商业化开采夯实科技和装备支撑。

  “深海资源丰富,是未来全球争夺的战略空间。由于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给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极大挑战。”林忠钦指出,目前我国的高端船海装备仍需大量进口,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海洋装备从研发到应用离不开大量试验、测试。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完善的“水池-湖泊-近海”海洋装备体系化试验技术,贯穿于装备“概念方案设计-中试样机测试-工程化样机研制”全过程,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装备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下,林忠钦正带领科研团队开展“远海浮动岛”(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研发工作。该平台将实现恶劣环境可长期驻留,海上快速移动,保证深远海长时间、连续试验,为海洋装备研发提供极限研究手段。

  “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开展‘远海浮动岛’设计建造,争取2028年投入使用。”林忠钦表示,“远海浮动岛”将打造成为高端海洋装备的试验平台、前沿开发技术的测试平台、探索未知海洋奥秘的科考平台,形成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研究的新范式。

  此次大会发布了《面向2035年的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技术发展路线图》。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李茂林表示,目前我国锰、钴、镍、铜等关键矿产资源高度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想要打破现状,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探索和商业化集成刻不容缓,技术路线图的发布意义重大。

  据了解,路线图梳理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研究内容,提出了中国深海矿产开发的愿景目标,即到2035年,按照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原则,突破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选冶、环保”关键技术,建设自主可控的深海采矿装备系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矿产资源商业开发能力。

  向更长远目标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介绍了“透明海洋”的概念和意义。他表示,“透明海洋”工程是指使用现代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构建“海洋物联网”体系,实现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无论是气候安全、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还是粮食安全,对海洋的精准感知和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他进一步分析称,实现“透明海洋”,需要构建起海洋物联网工程,实现空中、水面、水下、海底的一个感知体系,包括更细、更深的卫星观测技术,低成本、小型化、低能耗、仿生、超高速的水下观测平台,以及新兴的能源技术、更高能量的水下通信导航方式等等。拥有这些装备和技术,才能构建起海洋数据底座。

  协同创新汇聚蓝色动能

  崖州湾畔,我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已于7月启动试运行。距此仅2公里,深海装备产业园二期近期已投入使用,为海洋装备产品的“靠前研发测试、靠前生产组装、靠前维护保障”提供载体和服务。去年底,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启动试运行,为深海装备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服务。相关项目、平台密切联动,赋能深海科研和产业加快发展。

  产学研创新要素集聚成势,推动更多“深海利器”挺进“深蓝”。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崂山实验室海南基地、汉江实验室海南基地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或相继建成,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进驻。园区还聚集了1000多家涉深海科技企业,覆盖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深海养殖等产业。

  “我们与崖州湾科技城的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了深海采矿车设计和实验研究的合作。希望通过同三亚的合作,实现深海采矿车水下5000米作业的目标。”李茂林表示,三亚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千米水深海域约100海里,科考船从三亚出港到抵达深海可实现当天往返。希望在这里建设一个实验室开展潜海实验,验证深海采矿车的行走性能、动力性能、控制性能。

  大会期间,海南省海洋厅提出,海南将按照物联海洋、孪生海洋、智能海洋、深海智造“四步走”的路线图,构建“智慧海洋”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在今年底建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建设“深海智造”智能工厂,着力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

  大会还同步举办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装备赛马测评、基金跟投行动(第一期)”活动,海南将在今年底前组织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中标企业针对项目中的关键小件、关键重要问题发出需求榜单并开展赛马测评,优胜者将获得项目订单、基金跟投以及科教融合、知识产权融资等服务。

  海南省海洋厅厅长李东屿说,海南将针对器件级、载体级、通信链路等关键小件、主要载体等动员组织中国顶尖企业开展竞争性科技攻关,引导优胜者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维全链条集聚于海南的产业园区,为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实施“深海智造”行动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罗江 夏天 陈子薇)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