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攻克技术难题 注重生态友好 优化施工管理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攻克技术难题 注重生态友好 优化施工管理

来源:人民日报2024-09-18 09:28

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正在紧张施工

攻克技术难题 注重生态友好 优化施工管理

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祖国西北,莽莽天山横贯东西。

  车出新疆库尔勒市区,沿216国道前行,海拔一路攀升,天山由远及近,窗外倏然换了风景——山体巍峨冷峻,山间小河流淌,滋养出大片绿意。视线右移,只见桥梁飞架、隧洞钻山,新疆乌尉(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比邻而建。

  盘山而上,中导洞正在皑皑积雪下紧张施工。这便是乌尉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22.1公里的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

  作为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乌尉高速公路全长近320公里,桥隧比超40%,自2019年批复开建以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1%。2025年天山胜利隧道贯通后,乌尉高速便能实现全线通车。届时,驾车穿越天山仅需约20分钟,乌鲁木齐至库尔勒车程将从7个多小时缩短至约3小时。日前,记者前往建设现场一探究竟。

  创新工法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专研设备创下全球最深“一钻成井”硬岩竖井纪录

  砂岩、花岗岩、大理岩……天山胜利隧道口百米外的一处展台上,陈列着上百种岩石样品,它们全部来自天山山脉。近观细看,每块石头形态各异,凿痕依稀可见。

  “天山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中交新疆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景川将难点细细道来:整个隧道要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岩层复杂、地质脆弱;此外,隧道施工段处于高地应力环境,最大地应力值将近22兆帕,相当于一块手指盖大小的岩石就要承受200多公斤重量,是一般岩石承载力的50倍以上,“这意味着,施工中很可能遇到岩爆,破坏力堪比四五级地震。”

  2021年7月,正式开工一年多,隧道进口端掘进至1900米处时,项目遭遇施工以来最大“拦路虎”——全线最大断层F6断裂带,影响宽度达440米。构造复杂、岩体破碎且富含水体,造就了特殊的“易碎”体质。

  “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不怕‘来硬的’,也无惧‘来软的’,就怕这种‘时硬时软’的!”中交乌尉高速五标段项目总工程师黄登侠回忆,当时,坍塌、突泥、涌水接连出现,掘进机面临卡机风险。

  改变不了施工环境,就改变应对方法。“传统钢拱架作为围岩支护,难以抵抗强烈的挤压力。我们决定转变思路,通过‘以柔克刚’,让结构更稳定。”随后,黄登侠带领团队通过反复模拟受力,研发出70厘米厚的泡沫混凝土作为减震吸能结构。

  “它能有效吸纳地质活动产生的能量。最终,我们顺利穿越断层。”黄登侠介绍,自方案实施以来,工程经受住了一次次活跃地质运动的考验。

  山体内,创新工法过断层;山顶上,专研设备打竖井。

  天山胜利隧道最大埋深超过1100米,为缓解施工中的通风难题,并满足后期运营通风、排烟的需求,施工人员需要从天山自上而下开凿4座竖井,作为整个隧道的“呼吸系统”。

  “2号竖井深706米,这根长长的‘烟囱’比广州塔还高出100多米,是当今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康健说,团队设计制造出全球首个高寒高海拔超大超深竖井装备“首创号”,通过泥水分离技术,一举解决了千米级竖井泥浆排渣问题,创下全球最深“一钻成井”硬岩竖井纪录。

  借助智能交通调度系统,洞内人、车和设备有序通行

  超长隧道、超大埋深、地质复杂、岩石破碎,倘若采用传统的钻孔爆破法,想要打通天山,大概需要12年。

  如何缩短工期?建设团队在公路隧道领域使用新的组合工艺,实现“长隧短打”。

  中交乌尉高速六标段项目党支部书记侯永川解释道,新的组合工艺相当于将整条隧道切割成段、分段施工,从而将工期从72个月缩短至52个月。

  增加施工作业面,会提升掘进速度,但也带来了复杂的管理难题:高峰期时,幽深昏暗的隧道内,3个隧洞共7个作业面同步作业,每天1000多人进出施工,出渣车、材料运输车等超900车次往返其中,平均每两分钟就要进出一辆车。

  “就这一超级工程而言,施工难度很大,但管理组织更难,绝非‘大呼隆’,而是‘精细活’。”中交乌尉高速六标段项目总工程师毛锦波告诉记者,隧道净断面狭小、运距又长,要保证连续施工不中断,相当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确保车辆畅通行驶是第一个难关。

  将近凌晨,洞外夜色如墨、万籁俱静,洞内却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出渣的、运料的、载人的,各式车辆来回进出、秩序井然。

  “看那里!”顺着侯永川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架红绿灯正在指挥交通。“作业面数量多,还会随着施工进度动态调整,导致洞内运输路线变得更加复杂。”侯永川说,结合车辆配置、载重情况和行驶速度等指标,建设团队探索在隧道施工中设置红绿灯,在车行横洞与主洞、中导洞交会处共安装8个红绿灯,通过流量管理增强通行能力、提高施工效率。

  工程量大、工期长,让整个项目运转高效是关键考验。“根据劳动力曲线,在项目建设全程,人员和设备投入越均衡、波动越小,施工效率越高、进展越顺利。”毛锦波说,解答这道“方程式”,智慧化是“最优解”。

  驶出隧道,步入数字化监控指挥中心,偌大的显示屏上,当前施工人数、洞内车辆、所处位置一目了然。“我们搭建的智能交通调度系统,实现了对洞内车辆和所有设备的定位,通过实时控制中导洞和横通道交会处的红绿灯,提高洞内车辆通行效率。”毛锦波介绍,针对施工人员,隧道电子门禁系统能精准了解其所处位置和施工进度,不仅能实时发布信息,一旦发生危险也能及时疏导。

  通过综合处理施工废水,确保施工“零污染”,实现循环利用

  天山富含水分。打通天山,注定要经历一场与水的“较量”。

  从洞口一路向内,越往深处,裂隙涌水越大。“施工高峰期,每天涌水近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冒出1700吨水。”中交乌尉高速五标段项目党支部书记鲁泽建说,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毗邻国家1号冰川,位于乌鲁木齐河畔,“整个施工路线穿越乌鲁木齐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绝不能造成污染。”

  通过纵横绵长的洞内管道,涌水得到快速抽排,但如此巨量的水流,出洞后如何妥善处理?

  “洞内的水分为两类,需要‘分而治之’。”鲁泽建解释,一种是清水,也就是天山断裂带中涌出的裂隙水,这部分水质不受施工影响;另一种是污水,是施工建设产生的含有油类、氨氮等物质的废水,必须重点处理。

  处理洞内出水,首先要“清污分流”。隧道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修建了水流收集池,并设计为“一上一下”两种空间。山体裂隙水收集池处于地下,经沉淀后进入中央排水管道;施工废水收集池处于地上,废水进入收集池沉淀后,再经抽水泵进入废水管道。

  循着管道的方向,在中导洞洞内和隧道进口端30米处,三座废水处理厂源源不断接收着分流后的施工水。

  “三座处理厂各有侧重,通过相互配合实现精细化废水处理。”项目管理人员李刚介绍,位于洞外的两座处理厂采取沉淀、过滤和膜法的组合工艺,能针对性处理施工废水;位于洞内的三号处理厂则引入电絮凝工艺,可迅速凝聚水中的胶体悬浮物,有效处理裂隙水,“整个施工期间,我们每隔一到两周,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

  “通过对水体进行综合处理,不仅确保了施工‘零污染’,还实现了循环利用。”指着在隧道外厂区游走的洒水车,鲁泽建说,车上罐体中使用的就是处理后的废水,节能又环保。

  历时4年多,目前天山胜利隧道中导洞即将贯通,左右主洞双双挺进两万米,待到明年全线建成通车,乌尉高速公路将穿越巍巍天山,成为一条支撑区域发展的“快车道”。(韩 鑫)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让植物不缺水,又能节省水资源。”日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