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29 09:18

因地制宜,把准技术和细节

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

  金秋时节,伴随隆隆机声,作物迎来收获,大量秸秆经粉碎处理重归大地。秸秆还田好处多,但也有农民反映,还田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如何科学还田,发挥秸秆还田优势?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操作不当带来问题

  山东省德州市所处的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和玉米的重要产区,一年两熟、周年轮作。走进陵城区丰润家庭农场,玉米已收获完,地上是一层细碎的秸秆,一踩一脚印。农场负责人王文昌说:“夏收时,小麦秸秆还到地里,前边收割、后边粉碎,不耽误适时播种,秋收的时候跟玉米秸秆一块儿旋耕到土壤里。”

  谈起秸秆还田的好处,王文昌有直观感受:“草秸肥养地,庄稼长起来更有劲。”

  在淮河流域的稻麦轮作区,也有农民表示,在施肥量相同的前提下,一些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小麦亩产提高不少。

  但秸秆还田也是个技术活。小麦秸秆干燥发脆,收割时直接抛撒还田即可;可玉米秸秆两米多高,量大、湿度高、易缠结成块,需要二次粉碎后翻耕回田。还有部分农民反映,还田后种植的冬小麦出现苗弱、病害增加等问题。原因在哪儿?

  陵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新盟解释,有的地块上茬玉米病虫害比较严重,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虫卵病菌被翻入土壤;有的地块,秸秆长、入土浅、腐烂慢,当底肥不足时,秸秆腐烂所需微生物与作物争水争肥;秸秆疏松透气,如果与土壤结合不紧密,风吹土壤失墒快……这些不当的秸秆还田方式可能导致下茬小麦出现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出苗不齐、不抗冻等问题。

  秸秆还田不规范,跟耕种习惯和作业方式也有关。王文昌说,有的种植户不进行秸秆二次粉碎,导致秸秆过长、抛撒偏厚;有的农机手为了省油赶进度,还田作业时抬高旋耕犁,秸秆未能被有效粉碎和深埋。

  专业事交给专业人

  解决问题,关键是把准技术和细节。张新盟说,针对秸秆还田中产生的问题,陵城区制定方案,规定玉米秸秆的粉碎长度和翻耕深度,并要求还田后不仅撒施杀菌剂,每亩地还要增施5公斤尿素、喷施2公斤秸秆腐熟剂,以加快秸秆腐烂。

  专业事还得交给专业人,陵城区探索托管服务新模式,推动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落地。在于集乡宗庵村,建程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了村里和周边的4000多亩地,“三秋”时节是服务旺季。“现在机手连片成方作业,效率高,还田质量有保障。”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成实时监督机手还田作业,“收割时,秸秆还田机高速运行,拖拉机用慢速挡,刀片必须扫到地皮下0.5到1厘米处,粉碎效果才好。”

  翻开托管服务项目技术指导意见,小麦播后压实土壤成为托管服务的必选环节。“秸秆打得再碎,刚还田的时候,跟土壤结合还是有空隙。”王建成说,把土壤压实,可以避免麦种架空和麦苗根部漏风。

  秸秆还田还要算经济账。陵城区秸秆还田深翻地块土壤,土壤每公斤增加有机质20毫克以上,有利于促进作物增产和化肥减量。陵城区对增施腐熟剂、深耕、旋耕合墒整平等还田环节,实行托管费用补贴,玉米秸秆还田农户每亩只需要掏40元左右。“省心又划算。”农户孙玉顺家将6亩地托管给合作社,全年两季节本增收超过600元。

  秸秆还田需要因地制宜。例如,对于耕层较浅的区域,不宜将秸秆深翻深埋或碎混就地肥料化还田,以防将生土、砾石等翻到上层土壤,影响后续种植。“而对于东北地区,秸秆覆盖地表后容易导致地温低、大小苗等问题。为此,当地配套推行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把保护性耕作免耕技术模式与传统耕作优点相结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土壤保育与粮食产能协同提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介绍。

  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有农民提出,连年秸秆还田,土壤对有机质的需求会不会饱和,秸秆能否隔几年烧一烧?

  研究显示,秸秆还田技术能提升作物产量超7%。据业内专家分析,作物吸收的养分60%以上来自土壤,平均每年每亩需要补充800公斤以上的有机物料,才能使土壤有机质周转平衡。因此,“秸秆还田对补充耕地有机质来说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有机肥源少、大田施用困难的情况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表示。

  “另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有50%左右留存在秸秆中,焚烧秸秆会导致氮磷硫等作物所需的非金属营养元素排到空气中,相当于断了土壤的‘粮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说。

  秸秆还田并非越多越好,合适的还田量是多少?“应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定,原则上要保证当年还田的秸秆充分腐烂,不能影响下茬耕作质量。”张新盟说,以陵城区为例,玉米秸秆还田量一般以每亩400至800公斤为宜,过多会影响下茬小麦根系生长。

  据了解,除了秸秆还田,陵城区还推行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但由于产品价值、比较效益方面存在短板,秸秆还田依然是当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继续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须多方共同发力。关义新认为,一方面,秸秆还田后,相关病原菌在新的生态平衡中的致病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旋耕为主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使土壤病原菌持续积累,对抗病品种应用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强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和配套机具研发,提升集成示范推广水平,努力形成低成本高效增产的秸秆还田模式,产生更大效益。

  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开展探索。比如,吉林在坚持秸秆全域禁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去年建立了秸秆残茬计划处置政策,有序烧除符合条件的地块残茬、发病地块秸秆;湖南多地划定秸秆限烧区,允许在特定时间内有序焚烧秸秆;四川提出“探索完善分时、分区有条件焚烧秸秆机制”……

  “焚烧秸秆有时可以起到保护土壤、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在良好的扩散条件和有序组织的情况下,大气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之间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金书秦说,一些地方化“秸秆禁烧”为“秸秆限烧”,体现了疏堵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长远看,针对秸秆还田薄弱环节,以及离田利用导致的风蚀、离田带土、土壤板结等问题,也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和机制优化,协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郁静娴)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步入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院区,一座长白山微观沙盘十分抢眼。
2024-10-29 10:08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
2024-10-29 10:08
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已于今年8月入队参加训练,不仅要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也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2024-10-29 09:30
由中国航发完全自主研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9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AEP100,于日前成功配装全球最大无人运输机——白鲸航线W5000大型无人运输机。
2024-10-29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0-29 03:40
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0%,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24-10-28 09:21
该项目研究团队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等单位组成。
2024-10-28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许春鹏、研究员王博和研究员张海春,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余逸伦等合作,以古蝉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2024-10-28 03:30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孙强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周易冬: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
2024-10-28 09:23
与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皮肤干燥更为持久且难以改善,有时还会出现瘙痒、脱屑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2024-10-28 09:20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