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辽宁省东港市草莓鲜果年产值超60亿元,带动10万多农户增收——
小草莓长成“致富果”
东港一家果业公司包装车间里,主播正在直播带货。本报记者 刘佳华摄
核心阅读
改良品种、发展电商、壮大品牌、丰富业态……近年来,辽宁省东港市多措并举,推动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鲜果年产值超60亿元,10万多农户从事草莓生产,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初冬时节,草莓抢“鲜”上市,记者走进东港,看颗颗草莓因何红艳如许。
“快尝尝!”三步并两步,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的夏广文从垄沟里跳过来,手捧一把草莓,果肉饱满、色泽亮丽,咬上一口,味道甜美、香气浓郁。
“这就是‘红颜’草莓,又叫99草莓。”30岁的夏广文,去年回村帮父母种植销售草莓,“管理精细,亩产能到8000斤以上,效益很可观。”
草莓这颗“致富果”,扎根东港已有百年。“据县志记载,椅圈镇夏家村1924年最先引种草莓。”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介绍,目前,全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鲜果年产值超60亿元,10万多农户从事草莓生产,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带动农户,精心种植——
一群能人回家乡
阳光洒落,大棚里暖意融融,草莓茎叶一片翠绿,其间点缀着颗颗鲜红的草莓。细看,茎叶并非长在土地里,而是长在半人高的架子上,每株苗旁的“土壤”里,插着输送水肥的细管。
“这‘土壤’其实是珍珠岩、椰糠等基质。”夏广俊站在架子旁,说着高架栽培的好处,“不用再弯腰干活,劳动效率提升,能精准控制水肥用量,草莓的甜度高、病害少,产量也上来了……”
夏广俊是椅圈镇夏家村村民,此前在外打工,1998年开始回乡卖草莓。“以前,东港草莓销路只在省内,我到外地一家家谈,终于把草莓卖到北京的大型商超。”如今,他带头成立的和美草莓专业合作社,吸纳100多户农户,种植草莓300余亩,建起了100座大棚。
两年前,夏广俊的儿子夏远麒回了家,负责合作社线上销售草莓的业务。得益于东港实施的“归巢行动”,目前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带领村民增收,他们依托的产业主要就是草莓。
在东港,“归巢”能人还有不少,他们创新草莓生产销售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玖玖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岗,以前主要向外地贩运草莓。“我发现,从农户地里收来的草莓,品质不一。于是从2013年开始自己建农场,现在已带动1000多户农户,去年产值超3亿元。”
和草莓打交道近30年,徐岗见证了许多变化。“以前种草莓很费人工,现在有卷帘机,还能自动控温、滴灌;以前都是红色品种,现在白的、粉的都有;以前种植、销售各干各的,现在很多合作社业务覆盖全链条。”
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马廷东,回乡种草莓20多年,在他担任理事长的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155户社员种植草莓等浆果近1.2万亩。“为鼓励大伙儿技术创新,合作社搞了5届草莓大赛,每届都有新成果。今年正推广冷藏苗技术升级版,让草莓10月初就能上市。”
每天,早上到大棚起帘,上午采摘,下午浇水施肥,傍晚再放帘;每年,4月到8月育苗,9月开始种植,11月到次年6月采摘售卖……这是长安镇王家村村民季学丹的一天和一年,辛苦却甜蜜。“加入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后,跟着学新技术,现在我家盖了3座大棚,年收入几十万元,还买了车。”季学丹说。
发力电商,对接物流——
一颗草莓出东港
上午9点,甲午先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场直播带货开始了。
“看这特大果,比鸡蛋还大……”主播高小涵进入直播间,对着镜头认真介绍草莓,补光灯照亮她的面庞。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了几十个订单。
“我们2014年开始线上销售草莓,目前在天猫、抖音等平台都有店铺。”甲午先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福鹏说,去年公司线上销售草莓约40万斤。这几年还陆续投资建设了种植基地、供应链公司和包装厂。“我们研制的新包装,一层包装能替代过去的两层,环保实用,成本还低。”
早上,甲午先生的种植基地里,草莓被轻轻摘下放进筐里;中午,草莓被运到分拣中心;下午分拣后,草莓被套上网套装进包装盒和塑封袋,抽真空,随后放进泡沫箱和纸箱,胶带封箱;“浙江两盒”,箱子上很快被贴上了目的地;晚上,它们去往大连周水子机场,搭乘顺丰的“草莓专机”飞往浙江。从下单到收货,全程不到48小时。
“我们针对东港草莓推行‘陆铁空’多式联运,努力提高运输效率。”顺丰速运辽宁有限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负责人杜文峰介绍,公司今年针对东港草莓的整体运输能力提升超20%,单日调配飞机6架次,还储备300余吨散航资源,干线冷链运输车辆增至230余车次。
小草莓有大流量。东港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东港市建立“线下实体店+旗舰网店+物流配送”的一体化经营体系。目前,全市注册电商企业、个体户数达6600余户,各类网店1.5万多家,草莓鲜果销售中,电商销售占比超三成。
“让世界爱上东港草莓”,这是马廷东的目标。在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的包装车间里,一盒盒草莓整装待发,几天后,它们将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超市。“我们的草莓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去年出口额超1000万元。”马廷东说。
大连海关大东港海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对东港草莓设立查检绿色通道,实现查检环节“零延时、零等待”。“今年前10个月,东港鲜草莓出口292.31吨,货值4027.29万元。”
培育品牌,延伸链条——
一株种苗正成长
身着无菌服,一手拿镊子,一手轻轻挪动手术刀,张明瀚盯着显微镜,稳稳地从草莓茎尖切下不到1毫米的部分,小心翼翼放入培养基中。
“30天后能达到继代状态,再经过扩繁,就能1株变3株。”张明瀚是东港市君桦生态果业有限公司组培中心主任,他正尝试培育新的草莓种苗。在公司的草莓脱病毒种苗繁育室里,摆放了5万多个繁育脱毒种苗的小罐。
为啥大费周章培育新苗?“传统方式繁育草莓种苗,病毒一代代遗传积累,草莓产量和品质都会下滑,我们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配合药剂处理和热处理,能确保新苗脱毒,从而保证产量和品质。”张明瀚说。
君桦公司董事长吕治君说:“我们由销售端延伸到链条前端的种苗培育。去年7月,组培中心投产,年繁育脱病毒草莓种苗300万株,冷冻苗、假植苗等1500万株。客户反馈很好,草莓亩均产量增加约25%。”
东港草莓,也如同一株种苗,在这片沃土上不断成长——
品牌在壮大。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姜锡鑫的办公桌上,有份东港草莓百年系列活动筹备方案,最近他为这事儿忙得“脚打后脑勺”。近年来,东港草莓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去年在北京、上海等地都举办了展会和发布会,目前已举办4届丹东东港草莓文化节。
技术更普及。辽宁草莓技术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东港,副院长姜兆彤研究草莓30多年,他和同事们起草的《绿色食品草莓生产技术规程》等,作为地方标准被推广。“我们定期普及新技术,培训种植户。日光温室草莓早熟栽培技术的推广,让草莓提早40余天上市。”姜兆彤说。
业态更丰富。北井子镇徐坨村村民孙福洪,两年前“归巢”东港,将自家的草莓大棚打造成景点,与村里的稻田画、花海等串联,每到旅游旺季,有不少游客涌入他家的大棚。“去年收入30万元,其中近10万元来自采摘,游客多时一天能采摘300多斤。”孙福洪眼里充盈着满足。(刘成友 郝迎灿 刘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