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
首页> 经济频道> 焦点 > 正文

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26 09:28

  沪苏湖高铁12月26日开通,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超1.5万公里——

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

  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

  长三角“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联网、补网、强链

  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

  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实现“市市通动车”,动车组实现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高铁营业里程超7100公里,超过高铁里程全球排名第二、第三的国家里程之和。

  2024年,长三角开通4条高铁新线,开工5个项目,推进32个重点续建项目……作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长三角铁路如何持续加速扩容?

  “2024年,我们突出联网、补网、强链,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铁上海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沪苏湖高铁为例,作为长三角首条连通江浙沪三省份的高铁,全长约164公里。

  看路网骨架,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与合杭(合肥—杭州)、宁杭(南京—杭州)高铁衔接,形成“十”字交叉枢纽,通过湖州枢纽节点可实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互联互通。开通运营后,将有效缓解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两条高铁线路的客运压力。

  看中心枢纽,“沪苏湖高铁正线接入上海虹桥站,同时设联络线引入上海南站,并新建上海松江站,将有效缓解上海虹桥站的客运压力,优化上海铁路枢纽布局。”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丰成林说。

  看线路沿线,沪苏湖高铁沿线城镇密集,串起众多历史文化名镇,商务、旅游、务工等客流需求旺盛。

  如果说沪苏湖高铁兼顾路网与城际功能,今年开通的池黄(安徽池州—安徽黄山)高铁、宣绩(安徽宣州—安徽绩溪)高铁、杭温(杭州—浙江温州)高铁则突出补网功能,池黄、宣绩高铁携手打通安徽东南铁路梗阻。

  发挥长三角铁路的路网规模优势,国铁上海局先后推出3条高铁环线列车,形成小环、中环、大环分级辐射、递进互补的长三角一体化客运产品。

  “小环线”2021年1月推出,从合肥南到合肥南,串起了安徽舒城、庐江、桐城、铜陵、巢湖等地;“中环线”今年10月推出,也是从合肥南到合肥南,将合肥与省内的芜湖、宣城、黄山、池州、安庆等城市串联成“圈”,其中关键一段正是今年开通的宣绩高铁;“大环线”今年6月推出,随着池黄高铁的开通,上海至上海虹桥超级环线高铁成形,环线连通长三角三省一市21座车站,单向行驶超1200公里,一趟列车8小时逛遍长三角。

  “今年长三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超1400亿元,创历史新高。”国铁上海局有关负责人说。

  2025年1月5日调图后,“大环线”将升级为上海南到上海虹桥,并实现双向开行。新图还将借助沪苏湖高铁,推出上海南至上海“中环线”列车1对,单向里程约770公里,旅时约5小时。

  创新、智能、绿色

  长三角铁路正成为创新的“试验场”

  作为又一条接入上海枢纽的高铁,沪苏湖高铁规划建设面临着城市土地空间有限、路网复杂等挑战。

  距上海松江站13公里,有一处超级交通立交桥。最上层为城市快速路嘉闵高架路,下一层为时速350公里的沪昆(上海—昆明)高铁连续梁桥,再下一层为时速160公里的金山铁路上行线,地面层为沪昆线、沪春线和金山铁路下行线……10条铁路线、3座铁路桥、1座公路桥在4层空间里立体交叉。

  沪苏湖高铁松江特大桥春申桥段也要“挤”入其中。超级交通立交桥里修高铁,怎么办?

  “这是对空间的极致利用。”中铁一局沪苏湖高铁项目负责人畅军介绍,松江特大桥春申桥段梁底部与金山铁路箱梁顶部最近处只有42厘米,桥梁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铁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桥墩采用门式墩,箱梁采用钢桁梁,建造采用转体模式……工程师们先在紧凑空间内,将一块块模具拼装成长128米、重2900吨的钢桁梁,然后利用“天窗时间”,将钢桁梁逆时针旋转20度,移动44.5米。

  在沪苏湖高铁沿线,这样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

  盛泽站,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为沪苏湖高铁的中间站,因盛泽丝绸产业发达,站房设计为嵌椭圆形蚕蛹造型。

  如何用方形的建材拼装出顺畅的弧面?中铁十局沪苏湖高铁项目团队利用软件模型实施精确控制,以钢架为主节点的龙骨定位体系和直龙骨的空间塑形技术,实现龙骨和面板的精准安装。

  湖州东站,沪苏湖高铁全线唯一的路基站,成为智能装备的“试验场”。钻机,依托北斗系统自主定位、钻杆;摊铺机,利用平整度智能控制技术自动调整铲刀姿态,确保摊铺整平作业一步到位。

  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制度创新。

  今年9月6日开通运营的杭温高铁,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其一期项目浙江义乌至温州段,民营资本方百盛联合集团占股51%,实现控股。

  民资入铁,如何运营?杭温高铁一期采用“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运作,合作期为34年,其中建设期4年、运营期30年。运营期间,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运营期满后,项目再移交给政府。

  “杭温高铁的建设突破传统模式,实现投融资创新、建设管理创新,为今后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盛金介绍,截至12月22日,杭温高铁全线(含一期、二期)累计客发量达132.37万人次。

  客流、商流、物流

  年旅客发送量突破8亿人次,较去年提前40天

  交通基础设施加速融合,拉近时空距离,带动客流商流物流加速流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前行。

  出行更便捷,长三角城市之间越来越“近”。

  5月2日,发送旅客378.5万人次;10月1日,发送旅客389万人次。今年,长三角铁路已两次刷新单日客发量历史纪录。

  路网加密,列车飞驰。上海和南京间每天往返列车600余趟,其中动车组列车500余趟,运行时间内平均2.7分钟一趟……截至11月19日,长三角铁路当年旅客发送量突破8亿人次,较去年提前了整整40天。

  平均每天有超200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流动更顺畅,长三角产业联动愈加密切。

  江苏的江阴市、句容市等地,因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而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小朱是一名汽车零部件设计工程师,去年从上海到江阴工作,“我老家在句容。句容以前没有高铁站,从上海回句容,得先坐高铁到镇江,再换汽车,要花3个半小时。”而现在,江阴结束了不通客运铁路的历史,句容也设了高铁站,坐高铁从江阴到句容,最快只要40多分钟,可以当日往返。

  依托完善的交通,长三角构建起一个个产业集群。从芯片、一体化压铸机、电池,到整车生产,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构建起4小时新能源产业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汽车产量均排名全国前七位。

  运转更高效,物流印证经济活力。

  12月5日,国铁上海局海安物流基地一派繁忙。前11月,基地共发运海铁联运班列2704列,同比增长36.5%,刷新历史纪录。

  “海铁联运班列,作为长江下游与上海港等国际大港之间的‘摆渡桥’,为外贸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出口通道。”国铁上海局货运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前11月,长三角铁路完成海铁联运260.7万标箱,同比增长近20%。

  全国首个跨省域物流降本增效方案——《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日前正式印发。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未来,长三角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李心萍 刘军国 白光迪)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