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燕 任诗婷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具有灵活性强、市场适应力高、创新意识浓等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民营企业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企业未来的创新方向提供指引。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民营企业展现出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工商联《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并贡献了全国70%的技术创新成果。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优势有:首先,民营企业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创新方向和策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民营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较为灵活,组织架构较为扁平,能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减少行政传达等非创新活动的资源占用。此外,民营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较为灵活高效,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企业家精神以创新思维引领企业发展、敢于突破,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赋予民营企业创新优势。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当前,民营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这既得益于制度层面的持续优化,也源于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
从制度层面来看,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民营企业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例如,近年来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探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次座谈会指出,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
从市场角度来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市场反应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迅速捕捉到前沿技术的市场机会,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分类精准施策,打造民营企业创新立体式布局。首先,强化头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领军能力和辐射效应。可积极支持头部民营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尤其是那些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项目,激励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可控。鼓励头部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与技术引进,提升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国际竞争力。支持头部民营企业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合作创新平台,带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共同体。其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专业领域取得突破。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细分领域,填补产业链空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产业化服务,包括中试基地、市场推广、应用场景对接等,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速度。最后,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升市场整体创新能力。将国有企业在要素资源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在市场反应速度和灵活管理机制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互补。国有企业可以向民营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等,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民营企业可凭借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激活行业生态,激发同行业企业加速创新,形成鲶鱼效应。支持双方共建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标准制定等,推动产业全链条创新。
二是激活要素价值,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保障。首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加大耐心资本的供给,推动资本市场形成长期投资导向,帮助创新型民营企业突破早期技术瓶颈,避免因短期资金压力导致研发中断。支持探索混合金融模式,例如将政府引导基金、资本市场与银行借贷协同起来,完善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为支撑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加强对创新型民营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等创新业务,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其次,畅通数据要素流通渠道,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构建行业和产业链数据空间,完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采用同态加密、联邦学习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流通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通过试点项目和合作机制,逐步扩大数据共享的范围和深度,推动数据要素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价值释放,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最后,支持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流动。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流活动有序的创新要素交流市场,集聚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人才、资本、数据和技术,推动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多维要素支持。
三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助推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创新前沿。从为企业“输血”转向支持企业自主“造血”。精准对接企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企业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国际市场认可度。建立国际科技竞争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科技竞争动态和风险信息,帮助民营企业规避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维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国际专利布局,鼓励其在海外申请专利,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力度破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项目申报等方面的隐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内卷式竞争,维护公平透明、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民营企业应紧密关注技术的最新动态,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引导也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通过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民营企业不仅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也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曾燕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任诗婷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