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华为智能电动DriveONE: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华为智能电动DriveONE: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来源:光明网2025-05-27 17:4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升9.3个百分点,增势强劲。这得益于国产新能源品牌与产业链协同,更离不开头部企业在技术、标准、体验等方面的引领。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DriveONE作为新能源汽车Tier1零部件供应商,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上,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DriveONE以“全民度电十公里,运动域创新安全”为主题,以技术展示诠释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方向。在行业普遍关注电机转速、零百加速等参数的当下,华为却将38800转的全球最高转速电机在发布会上匆匆带过,转而聚焦于运动域安全这一“最大的豪华”。取舍背后,是华为对行业趋势和用户痛点的深刻洞察——在缓解“续航”焦虑的同时,运动域深度融合带来的“安全与操控”提升才是下一个技术高地。

  一、续航革命:从续航到度电续航

  续航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最为关注的问题。过去,技术方向主要集中在单点技术创新和电池扩容等方式,但整车质量的提升,却导致度电续航的降低,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制约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华为数字能源举办的智能电动&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产品线总裁王超指出“度电续航(一度电能够行驶的里程)是衡量一辆车好坏的必要条件”。在提升度电续航上,华为DriveONE联合车企客户共同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整车系统优化的跃迁。无论是整车自身的损耗,还是驱动的损耗,还是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还是热管理能效的提升,以及整车待机功耗的提升,都将帮助整车进一步提升度电续航。2025年,通过与多家车企的A级车联合测试,达成“度电12公里”的行业新标杆。

  在“全民度电十公里+全民超充”的双轮驱动下,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度电续航3.0时代,实现从续航无忧向出行无忧的跨越。

  二、技术“够用即止”,性能服务于安全

  发布会上,华为一款转速达38800转的驱动电机刷新全球纪录,但在介绍展示时仅是简单带过。这种“极简主义”展示背后,藏着华为对驾驶本质的深刻理解。​

  而这一点,在智界S7和R7上搭载的DriveONE驱动电机上已经能够看出端倪:转速上限25000转的动力总成,却将量产的转速限制在22000转,但依然达成了3.3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这种“够用即止”的策略,折射出华为对驾驶本质的理解——性能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安全。

  三、运动域安全:重塑驾驶理念,迈向全域安全

  随着新能源车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对于新能源车整车安全性、乘坐的舒适性、驾驶的灵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王超提到,运动域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本能安全、本能+冗余安全和全域安全。1.0阶段,是从液压控制到全面电动化,从集中式演进到分布式控制阶段;2.0阶段,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汽车操控更丝滑。未来,面向3.0阶段,将实现全域安全、全域近端闭环,通过XYZ深度融合颠覆传统驾驶思维。

  在天马赛车场试驾中,搭载华为运动域方案的测试车表现出色。问界M9同体量大型SUV高速紧急避障,时速最高达109km,通过动力与刹车系统协同、近端闭环、轮端扭矩毫秒级调整,避障速度较传统车型提升20%。在滑轮脱困测试中,模拟三轮受困,车辆几秒内完成轮端感知与动力、刹车调整等实现脱困。低附对开场景下,模拟单边冰雪或湿滑路面行驶,DriveONE通过动力和扭矩调节保持车身稳定。赛道体验时,直道“Boost模式”动力强劲,弯道靠多电机动力和刹车系统协同,提升操控安全性。​

华为智能电动DriveONE: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据悉,华为智能电动DriveONE已为12家主流车企提供解决方案,合作车型超50款,2024年动力总成交付量达百万。除鸿蒙智行和阿维塔外,众多新势力车企也通过零部件供应模式采用其驱动电机等零部件。​ 

  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跃迁的进程中,当行业焦点聚焦于参数比拼与单一技术的提升时,华为DriveONE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开发产品。“度电续航”直击里程焦虑,“运动域融合”聚焦“安全好开”的核心诉求,从高速避障到复杂路面操控,均以用户痛点场景牵引技术研发,拒绝“花拳绣腿”。

  上海车展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发布会和展台以技术实力定义新能源方向:38800转电机展现硬核实力,运动域安全守护用户出行;度电12公里突破能效瓶颈,生态共建推动行业进步。(王凡)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