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67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发表了题为“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演讲。
黄群慧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中,黄群慧梳理了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黄群慧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引擎和核心内涵。“从历史上看,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可以归因于由工业革命推进的工业化过程。因此这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黄群慧说道。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而高质量发展是用新发展理念指导的发展,两者内在统一于新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技术驱动的工业化过程。”
随后,黄群慧进一步阐述新型工业化的“六性维度”:技术先进性、战略协同性、体系完整性、对外开放性、产业安全性和过程包容性。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指出,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和创新生态的完善是推动技术先进性的关键。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十五五”期间需要加大“连接+算力大模型”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战略协同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需要协调联动。他提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都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注意把握产业体系完整性,这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要求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但仍面临内卷式竞争、利润下降等问题。”黄群慧认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制造业的规模上,更体现在产业链的高端化和现代化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对外开放性,建设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强调,开放性不仅是为了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要素集聚,更是为了推动技术的先进性和产业的安全性。他还提到,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推动全球化战略,通过开放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产业安全性,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政策,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认为,产业安全问题分为技术能力缺失型、能力破坏型和能力响应型。需要通过全链条技术攻关、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等措施来保障产业安全。他指出,高端发动机、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努力,而应对国际竞争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则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来提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过程包容性,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要考虑到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避免技术进步带来的极化效应,要完善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黄群慧强调,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的普惠性上,更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上。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数字经济红利广泛惠及社会大众。
胡鞍钢教授点评
在嘉宾点评环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胡鞍钢回溯了从中国式工业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历程。胡鞍钢指出,制造强国是全面加快实现世界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胡鞍钢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固定宽带用户数等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升,以及算力规模的扩大,都表明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又是检验发展目标的标准。“到2025年,中国已经如期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了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胡鞍钢总结说道,“今天来看,确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