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01 09:21

从“鲜奶+烘焙产品”到“牧场+观光+销售”

乳制品供给侧带动消费新趋势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乳制品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类,近年来呈现出新的消费趋势。如何适应市场端新需求,打通供给端、流通端,保障奶农收益?记者走进奶业消费新场景一探究竟。

  ——编 者

 

  前不久,中国奶业协会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5)》显示,在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下,我国奶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4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6%,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从关键指标看,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受行业阶段性波动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奶业仍在爬坡过坎。“挑战中蕴含多重机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健康中国蓝图和大食物观战略思想引领下,中国奶业有望走出一条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拓展新消费场景,开辟乳制品深加工新赛道

  “用红茶或咖啡做基底,加入生牛乳,喝起来清香醇厚,别有风味。”在福建厦门湖里区某企业工作的王蕙,跟不少人一样,对新式茶饮很“上头”。有时,她还会加一份芝士奶盖,“奶酪咸咸的,可以丰富口感层次,增加饱腹感。”

  从“喝”转向“吃”,在大型商超的货架上,以“马拉松的好搭档”“零食/面包伴侣”为卖点,以杯装、小三角等为主要形态的奶酪产品,成了不少家庭购物车里的常客。在一些创意餐饮门店,马苏里拉奶酪融入传统小吃和中式菜肴,“爆浆大鸡排”“芝士海鲜焗南瓜”等美食,凭借香甜拉丝的口感吸引了一拨食客。

  找准与国人饮食习惯的结合点,乳制品消费新场景悄然形成。过去5年,国内奶酪消费增长了120%。与此同时,随着现制茶饮、烘焙、冰淇淋行业发展,稀奶油、黄油、无水奶油产品市场需求也在迅速扩大。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奶业深加工是穿越产业周期、破解供需矛盾的金钥匙。

  “当前,中国B端(企业端)乳制品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70%至80%的份额来自进口。”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认为,这方面的国产替代是乳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君乐宝集团已经与国内茶饮咖啡品牌展开战略合作,同时瞄准烘焙西点、西餐需求,推动高端稀奶油本土化研发生产。

  从人均奶类消费量看,目前我国这一数据不到世界平均的1/3,且以液态奶消费为主,而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渗透率不到5%。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人均奶类年消费达到47公斤,培育低温乳品市场,促进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

  “作为使用原料奶最多的品类之一,发展奶酪产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奶季节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说,这有待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共同发力。

  看生产端,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张书义介绍,奶酪生产对奶业供应链及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为使乳清有效分离,确保酪蛋白凝聚效果和成品制得率,奶酪加工通常对原料奶不能采用超高温灭菌,对原料奶质量亦有一定要求。目前,相关的加工设备、凝乳酶和发酵剂,以及配套的乳清脱盐处理设备,大多还依赖进口。

  看消费端,“我国人均奶制品摄入量较低,这与乳糖不耐受现象有一定关系。”张书义说,奶酪在加工过程中,大多数乳糖随乳清排出,剩余的乳糖经后期成熟发酵生成乳酸,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凝乳酶和蛋白酶等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为易于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包括丰富的生物活性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奶酪的脂肪含量,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成熟型奶酪的胆固醇含量比较低,市面上有不少低脂型奶酪可供挑选。

  满足多样化需求,差异化提供特色产品和精准方案

  “发牛奶啦!”在江苏省镇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通过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孩子们课间喝上了国内知名品牌供应的125毫升学生低温鲜牛奶。

  “学生饮用奶的奶源标准高于市场上普通奶,设有系列团体标准,对企业实施准入动态管理。”江苏省学生饮用奶推广相关负责人李建军介绍,“我们不定期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建议,让孩子们喝上放心奶。”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认为,我国乳品消费还面临营养认知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短板。调查显示,63%的城乡居民未形成每日饮奶习惯,不少人认为“只有儿童需要喝奶”;市场上,常温奶占比超70%,低温酸奶不足30%,功能性乳品开发不足。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加快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差异化提供特色产品和精准营养方案。近年来,奶业供给侧加快了探索步伐。

  ——对接细分市场。

  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有乳企推出控糖友好的0蔗糖酸奶;

  瞄准高蛋白、助眠等需求,有乳企利用新工艺减钠25%、增加乳蛋白含量,配方中添加酪蛋白酶解物;

  聚焦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有乳企推出国内首款获“低嘌呤食品认证”的调制乳粉……

  区别于注重传统的口感和品质升级,目前国内外主要乳企加快布局运动营养、儿童营养、功能性益生菌等功能赛道。“国际市场研究表明,功能性乳制品年增长率达8%至10%,远高于传统乳制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继伟介绍,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增强,功能性乳制品如高蛋白、低脂、富硒、A2β—酪蛋白牛奶等,将成为奶类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做强区域特色。近年来,我国特色奶增长迅速,羊奶、驼奶等品类市场占有率从5%提升到12%。在广西,2024年水牛乳及相关加工乳制品年产量约为80万吨。

  “水牛奶干物质含量较高,乳脂含量达到普通牛奶近两倍,风味浓郁。”广西农垦西江乳业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陆丽丹介绍,顺应消费趋势,公司研发推出低糖、益生菌等细分产品,联合茶饮品牌实现跨界融合。2023年,公司为一场体育赛事定制的一款高蛋白鲜奶产品,获得运动员好评。

  前不久,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了《奶制品结构优化与消费拓展新路径方案》。“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安全和品牌的信任,是影响乳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陈萌山表示,要继续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乳品加工水平,擦亮民族奶业品牌。同时,加大科普力度,增加多层次产品供应,满足不同群体的营养健康需求,推动奶制品消费提质升级。

  促进产业链有机整合,创新新业态提升附加值

  走进位于山东省嘉祥县仲山镇的万祥牧业有限公司,4栋现代化牛舍里干净宽敞,闻不到异味。“‘低温发酵床’技术,帮助抑菌除臭。”公司总经理朱军利抓起一把温热松软的垫料说,“牛舒服了,产奶量和品质自然就上去了。”

  牧场工作室里,饲养员轻点平板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牛群的“管理档案”。“智慧管理模式下,牛群结构、健康情况、繁育状态等饲养情况一目了然,产奶量更加稳定可控。”朱军利说。

  距离不远的彭官屯村,种植户李长征每年将打包好的秸秆送到牧场回收点。通过种养循环,万祥牧业公司联结带动了周边100多户种植户,实现互利共赢。目前,牧场日产鲜奶约19吨,与多家知名奶企构建了供应合作关系。

  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根基。2024年,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规模牧场单产普遍突破10吨,科技创新已成为奶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牧场通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促进奶牛养殖与生态协同发展。

  2022年下半年起,全国生鲜乳价格走低,奶牛养殖场户面临经营压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除了依靠产业纾困政策,引导养殖端节本增效,关键还是要优化调整乳制品结构和牛群结构,促进供需平衡。

  沉浸式自助现打,新鲜乳品混合着软欧包、牛角包、贝果的香气……早高峰时段,浙江省温州市五马街的一居民小区旁,“一鸣鲜奶吧”里顾客络绎不绝。

  “我们在浙江温州、江苏常州等地都有生态牧场和加工厂。奶源、地缘优势,再加上自有冷链物流体系,鲜奶从牧场直达餐桌。”浙江一鸣食品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产业链有机整合,丰富了门店低温奶品类。与其他渠道相比,鲜奶吧的部分产品有价格优势,提供“鲜奶+烘焙产品”等一站式早餐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稳定的消费群体。

  在万祥牧场体验区,前来暑期研学的孩子们好奇地触摸一头头奶牛,观察挤奶过程,聆听趣味科普,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奶酪。发展观光旅游以来,这片牧场已接待近万名访客,成为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在全国,中小牧场创新“牧场+观光+销售”模式,鲜奶吧、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带动附加值提升50%以上。

  “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还应强化其民生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认为,一方面,要让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乳制品。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奶牛养殖场户在产业链中的分配地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这为有能力的牧场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有助于保障奶农收益。”刘长全表示,从消费层面看,奶农办加工涉及一些特色产品,也可作为当前乳品消费市场的有益补充。

  业内人士建议,在分配机制上,要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相互持股、二次分红、溢价收购、利润保障等多种方式,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互利共赢的稳固关系。

  (本报记者 郁静娴,实习生朱丹阳参与采写)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