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29日-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邀请中央党校、社科院、高校等方面知名专家,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领域经验交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等主题,研讨交流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交流对话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表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025年7月2日,中外嘉宾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体验区观看全智能咖啡机器人。(陈晓根摄/光明图片)
徐强表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回答了“四个一”:
第一个“一”,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即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徐强提到,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理解——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到现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我认为是解决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关于生产力这几个要素创新性问题的理论成果。”在徐强看来,现在这个时代的劳动力发生了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撑。
第二个“一”,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徐强认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明确回答了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效率问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第三个“一”,明确了一个衡量标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理论。“我相信,它就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体系。”徐强表示。同时,中国刚刚从全面小康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新的理论支撑。“这种过渡我们不能有路径依赖,创新是其中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新质生产力,我认为回答了我们如何从过去的增长方式转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式的问题。”徐强说。
第四个“一”,贯通了一个思想体系,即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研究经济学从研究生产力开始,新质生产力这条线可以贯穿其中。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实验场,如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象牙塔”走向大众,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徐强提到,目前,人工智能正从算法智能向感知智能跨越(当前感知智能已较成熟),下一步将迈向认知智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关键。
2025年7月9日,北京,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高铁创新之旅”活动现场,参会代表乘坐CR400BF-GS复兴号智能提升动车组列车,体验列车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环形线50余种不同类型的线桥隧试验场景中行驶。(王玮摄/光明图片)
结合实践,徐强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把握的几项原则:
第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各异,需立足实际。例如,中部或西部地区可能在算力领域具备优势,而算法研究、技术创新更依赖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人才集聚地。
第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千篇一律,避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盲目扩张。
第三,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他表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不能简单否定“旧产业”。
“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规律掌握好。”徐强说,“因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都可以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倍增和乘数效应,这是效率最高的。”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