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类离“新石油”时代更近了一步。7月25日,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顺利完成。此次作业由中石化中海燃供实施,所用燃料来自远景能源在内蒙古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从草原上的风光发电到电解水制氢,再到合成氨运输至沿海,最终注入船舶,这条跨越千里的产业链,首次验证了绿氨燃料“端到端”的可行性,开创了绿氨替代化石能源的先河。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则是一种普遍使用、高安全、低成本的能源。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还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石油。哪个国家掌控了石油,就占据了全球竞争的有利地形,为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更多保障。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有限性,许多国家都依赖进口,石油价格和供给变化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利益和国民福利。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各国一直在寻找可以替代石油的优质能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方便、资源丰富的光伏和风电。随着技术快速进步,风光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在很多地区已经具备了与化石能源竞争的实力。但风光发电“看天吃饭”,很多时候不可控,冶金、化工、重载交通等领域也无法完全通过绿电替代来解决低碳发展问题。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大背景下,拿什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新石油”成了关键选项。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黑色黏稠液体,而是用可再生电力制取的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生物航油等绿色能源的统称。
“新石油”凭什么能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看能量密度,绿色氢氨醇和生物航油单位质量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满足航空、航运等行业对燃料能量的需求。看清洁环保,“新石油”主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符合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看可获得性,它们的原料来源丰富,如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制取,氨可通过氮气和氢气合成。看储运难度,绿色氨醇和生物航油具有较高稳定性,便于储存和运输。
“新石油”普及,将对全球能源版图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新石油”将成为航空航运、重工业等领域深度脱碳的“钥匙”。从重塑能源贸易格局角度看,“新石油”未来将成为关键大宗商品,摆脱对特定地域化石能源的依赖,各国可在本土或友好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新石油”,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版图。
当前,欧盟正加紧推动绿色燃料使用,沙特、澳大利亚等资源国斥巨资布局绿氢项目。在这场全球竞逐中,中国并非追赶者,而是已站在起跑线的前列。近年来,我国大力规划建设绿色氢氨醇、生物航油等项目,数量和产能居全球第一梯队,越来越多的风光发电基地正在变身“新油田”。
与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不同,要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的“新石油”,离不开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工业生产建立在稳定的电源供应之上,但制造“新石油”需要通过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供电,如何保障稳定安全生产?以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为例,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工厂可以实时感知并准确预测风光能源脉动,并以秒级速度进行人工智能运算,提前指挥每一个环节柔性生产,再加上储能设施协同,实现离开大电网也能稳定产出“新石油”,彻底颠覆了传统工业与电网的关系。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上长期积累的优势,将成为中国领跑“新石油”时代的重要筹码。
当然,通往“新石油”时代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目前,绿氢成本较高,使得绿色氨醇在成本竞争力上与传统燃料相比仍有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国际标准尚未统一,增加了贸易和应用的难度。
“新石油”的浪潮不可阻挡,全球竞争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们需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创新,打通全产业链低成本路径,增强“新石油”供给和应用能力,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新石油”真正成为普惠全球的绿色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具创新力的中国方案。(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