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独家> 重点策划 > 正文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来源:光明网2025-08-07 16:21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郭红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苏杭等地的生动实践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双翼。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人文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诉求,也是加快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历史遗存中,蕴含在市井烟火的生活美学里,凝结于一方水土孕育的精神传统间,是这些人文要素的总和。对城市发展来说,这些人文“厚家底”是与土地、资本、人才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人文底蕴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舒适性,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持续吸引着创意人才与创新要素向城市汇聚。这种吸引力驱动“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良性循环,将文化的“软实力”最终锻造成撬动发展的“硬杠杆”。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苏绣小镇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在进行苏绣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审视,人文底蕴的价值转化逻辑可以进一步拆解为“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具体涵盖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四个维度。其中,人文精神和文化产业如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不断催生发展势能,它们既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能促进发展更加集约高效;而人文价值和文化事业则像坚实的保障网,确保发展成果得以协调共享,持续提升社会整体福祉。这四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人文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完整体系。

  以人文精神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求真务实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涵养政治家、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成为孕育创新锐意和制度信任的温床,是降低知识传递、技术协作、社会交易等成本的“润滑剂”。例如:在杭州“创新”“活力”的人文精神滋养下,深度求索(DeepSeek)2025年初研制出DeepSeek-R1大模型,以仅为美国同行“零头”的550万美元和两个月训练时间,实现了与美国最顶尖模型比肩的性能。“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企业对接全球先进理念、提升产品与国际竞争力的隐性桥梁,助力企业在世界舞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例如:在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滋养下,大疆即使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制裁,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在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拍摄画质、智能避障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2024年末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有率突破70%。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山城重庆把无人机灯光秀 图源新华社

  以人文价值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人文价值融入规划、政策、法规,能以指挥棒的形式引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优良传统、信仰、价值观等人文价值是无形的文化资本,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力资本质量,推动跨城市合作项目和投资,为城市带来长久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动力。当公平公正成为制度底色,机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不公得以削减、社会凝聚力得以提高;营商环境更加清朗,个体、企业积极性得以调动,创新创造活力得以激发。绿色低碳环保等人文价值理念,引导绿色技术研发与清洁能源落地,降低环境污染;也有利于环保标准和政策的形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风险。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中国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达3.8%;森林覆盖率超过25%,林草碳汇量稳居世界首位,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文化产业拓宽高质量发展内涵。文化产业能产生新的需求,优化资源动态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2025年荔枝主产区赶上了10年不遇的“好年景”,全国荔枝总产量同比增加1倍,在《五月荔枝红》《长安的荔枝》等文化产品的刺激下,迅速放大市场需求,结果不仅没有“果贱伤农”,消费者还实现了“荔枝自由”。文化产业融合其他产业,形成文旅商农等相互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苏超”爆红,撬动江苏全域消费,让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产生链式反应,2025年上半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949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占全国的9.8%。文化产业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改革活力,是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期盼的主要动力。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游火爆出圈,2024年山西全省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15%。文化产品在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了居民之间情感链接的桥梁,从而构建了一张无形的居民情感共鸣网络。一定条件下,这一网络效应还会成倍放大文化产品的需求。例如:打破传统审美“套路”的潮玩品牌LABUBU正在风靡全球,2025年4月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销量同比暴涨8倍和5倍。红色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史明道”,上映第8天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第11天突破15亿。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5年7月30日晚,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景区内游人如织。进入暑假,黄鹤楼景区《夜上黄鹤楼》沉浸式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助推武汉市夏日“夜经济”持续升温。(杨东摄/光明图片)

  以文化事业筑牢高质量发展保障。书咖、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可以通过文化教育、艺术普及等形式,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浙江2024年选派1500多名高素质“文化特派员”,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居民“家门口”,帮助乡村解决高品质多元化文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挖掘地域优秀文化等方面难题。文化浸润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差距消弭的同时也极大释放了农村内需潜能。文化事业的普及有助于居民增加身份认同,降低犯罪率和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合作互动,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广州南京等地有很多24小时营业的书店、便利店等小商铺。它们除了满足全天候的消费需求,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数字化便民服务,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提供热水、卫生间等,用“针头线脑”的小事,构筑起城市的烟火气。

  将人文底蕴更好地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才能更好践行“以人为本”发展观,契合人文经济学内在逻辑,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措并举、系统推进。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在保护开发文物古建这类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大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开发培育力度,为“千街一面”的文创市集注入精神内核。还可以探索建立人文底蕴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并推动评价结果与城市发展考核机制深度挂钩。要强化金融科技支撑人文底蕴价值转化效率,以创投基金、专项信贷等形式打通文化产业从创意端到市场化的关键壁垒,深入赋能文化产业链重塑;鼓励通过区块链技术构筑文化IP确权与数字资产交易的可靠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资源配送网络,通过志愿者、流动文化车、数字文化站等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推动文化平等共享。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推广“文化主理人”认证,鼓励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文化运营,早日实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5年7月17日,众多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欣赏“彩虹桥”壮美景观。(吕桂明摄/光明图片)

  人文底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唤醒这笔“厚家底”,并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只有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人文价值的导向作用、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和文化事业的保障作用,才能让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后劲,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

人文经济学丨唤醒人文“厚家底”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

  • 习近平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