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品质化需求升级带动供给创新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品质化需求升级带动供给创新

来源:经济日报2025-08-11 10:01

  品质化需求升级之下,科技与政策的协同不断带来新突破。智能科技重构产品逻辑,政策与金融“精准滴灌”,场景升级激活区域潜能。

 

  2025年盛夏,中国消费市场在热浪中奏响创新与升级的交响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一场由品质化需求升级驱动的供给变革,正在带动消费领域供给创新,不断描绘夏日经济的新图景。

  今夏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消费者对“清凉”的定义已超越物理降温,转向健康保障与情绪满足。健康属性成为家电消费的首要考量,防晒市场迈入千亿级规模,全场景功能服饰覆盖多元需求。中医药文化饮品成为消暑“新顶流”,折射出消费者对文化认同与疗愈体验的渴求。

  文旅消费则体现为“避暑+深度”双线并行。传统避暑城市热度稳增,而小众目的地增速显著,“反向旅游”带动周边业态升级。游戏IP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沉浸式活动,创造了“场景+消费”新模式,吸引年轻客群深度参与。夜间经济更是向产业化升级,消费时段占比持续提升。

  品质化的需求升级与供给创新双向奔赴,科技与政策的协同不断带来新突破——

  智能科技重构产品逻辑。家电行业通过AI算法优化能耗与健康功能,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文旅产业融合科技与自然景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深化体验层次,体现技术对传统业态的重塑潜力。

  政策与金融“精准滴灌”。商务部开展的“购在中国”系列活动联动多地消费季;文化和旅游部发放消费补贴超5.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重点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领域。政策“组合拳”通过降低消费成本与优化企业资金链,双向激活供需两端。

  场景升级激活区域潜能。“体育+非遗”“农旅+直播”等模式打破产业边界,构建消费闭环;县域市场依托本地资源开发体验项目,印证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这种跨界融合不仅释放区域经济动能,更推动消费从“短期引流”转向“长期生态”构建。

  尽管夏日经济如火如荼,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同质化竞争削弱地域特色。一些地方文旅陷入“千城一面”困局,“想你的风”式营销泛滥引发审美疲劳。高品质度假产品、康养旅游等细分市场供给不足,旅游住宿业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二是服务能力与监管压力并存。暑期亲子游火爆导致部分景区承载力超负荷,新兴项目面临安全监管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预约系统卡顿、客流疏导不足等问题。此外,消费信心需进一步巩固。

  探究夏日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需深化改革与科技赋能并进。首先应从结构性改革入手破解同质化问题。各地应立足文化基因与资源禀赋,通过差异化活动塑造地域IP,推动文旅消费从“流量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增设便民设施、强化安全监管等举措,需形成系统性支持网络。这些细节优化直接关联消费者满意度,是构建“回头客经济”的基础保障。最后要善用科技开拓新增量空间。比如,AR导览、元宇宙夜游等技术不仅是体验升级工具,更是破解景区承载力瓶颈的突破口。总之,要持续通过供需两端协同推进,才能让“热力四射”的夏日经济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冯其予)

[ 责编: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