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14 09:41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州湾工厂,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该企业的智能化设备目前已积累了3200多项有效专利与软件著作权。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天津市近年来通过梯度培育智能工厂,加快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图为工作人员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焊装车间检查车辆。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十四五”以来,中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

  如今,无论是“天上飞的”C919大型客机,还是“地上跑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复兴号高铁列车,抑或是“水里游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各式各样的“中国造”以自身的过硬实力和出色表现,书写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答卷。

 

  从0到1,细分领域频频突破

  8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大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装载新鲜水果、应急药品等物资从广东省深圳市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域飞行降落在距离海岸线150公里的惠州19—3平台,实现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有效解决了传统补给船耗时长、应急反应慢等问题。这一突破,不仅创新了远海物资补给模式,更标志着中国在海陆低空物流场景应用中迈出关键一步。

  “十四五”以来,类似“从0到1”的尝试和突破不断在神州大地上演。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锐意创新与厚积薄发。

  有的聚焦市场需求,研发全新产品。“2024年9月28日,中联重科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在湖南长沙中联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下线发布,创造了新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新纪录。”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全球研发中心主任罗贤智对本报记者说。

  研发这么大吨位的起重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可不少。比如,全地面起重机必须满足标准公路行驶要求,与此前24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相比,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起重能力要提高60%以上,尺寸却不能增加。再如,大型风机叶轮的直径超过25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全地面起重机若要将大型风机吊至70层楼的高度并实现螺栓孔毫米级对接安装,对起重机精准控制要求极高。“项目研发团队深入30余个施工现场,搜集了上万个重要参数,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突破。”罗贤智说。

  有的围绕重大战略,攻克关键技术。2023年12月26日,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在稳定电功率水平上正式投产转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建设过程中,有关单位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还有的通过反复试错,探索出最优方案。不久前,国机重装成功研制的全球最大机械式热模锻压力机——168兆牛热模锻压力机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国超大型智能化锻造装备及工艺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成绩背后是研发的艰辛。据国机重装副总工程师漆小虎介绍,如何精准控制高速运动的超大型滑块是一大难题。研发团队创新开发了分段控制技术,经过上百次实验测试,最终实现了毫秒级的精准控制。“我们突破性研发了锻造力及运动参数实时监控系统,保障了大尺寸锻件成形质量,最终在确保零件强度的同时实现了高速稳定连续生产。”漆小虎说。

  精益求精,“中国制造”品质过硬

  回望“十四五”,除了从无到有,更多“中国制造”悄然实现着由弱到强、弃粗取精、越来越好的深刻变化,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2021年,记者在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内曾经看到这样的景象:工程师将待加工的钢坯放入机床工位,关上舱门并输入加工程序指令。很快,一个完美的螺旋锥齿轮零部件就加工好了。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却高达企业总投入的25%。

  几年过去,这家民营企业的“绝活儿”更加精进。2023年,中大创远全新立式磨齿机YKA2030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锥齿轮磨齿性能需求的全行业覆盖。“目前,我们通过技术优化、工艺优化、数字化建设,生产效率又提升了30%,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1月。”该公司总经办主任唐璐告诉本报记者。

  能造的越来越好,既得益于企业自身精益求精的努力,更离不开中国强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营造的良好生态。

  不久前,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移动展出了九天大模型技术底座、“AI+”融合赋能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邓平科介绍,“十四五”以来,除了持续丰富5G应用场景外,6G的研发也在加快进行。2024年2月3日,全球首颗6G验证星发射成功。中国移动正在持续努力,在“天地一体”“算网一体”等6G发展的重要方向深耕。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达3022万个;截至3月底,在用算力标准机架达1043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48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为海量数据计算提供智能底座。

  “现在,我们的工厂通过5G网络连接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传送,由自研算力系统实时进行数据研判,各个环节都由系统在线上开展AI仿真模拟,自主优化设计参数和加工参数,确保产品性能的高度稳定。相较五年前,工厂效率提升66%。”亨通光纤总经理刘振华说。

  强大的配套能力为企业做出“好产品”助力。谈及今年以来中国智能割草机器人走俏海外,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应鑫森说,精准定位、避障感知等技术模块,是中国割草机器人真正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关键。而这背后,中国在激光雷达、智能算法、低脉冲电机、多模态控制等一系列细分领域所拥有的优秀企业、强大实力,让终端产品创新空间更大,也更容易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扬帆出海,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产品

  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

  商务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个大的台阶,2024年较2020年增长了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了18.2%,“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攀升。“十四五”以来,中国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过5%,总量规模稳居世界前三。

  这些数据,直观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积极影响。

  “中国制造”受到各国客户的认可。“风机可以应用在污水处理、环境工程等许多领域。相比于传统风机,1台300KW雷茨风机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约480吨。”雷茨智能装备(广东)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炎光说,目前企业的产品加速向泰国、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市场拓展,今年1至7月出口接近1000万元,比2024年同期增长约70%。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汤先朋介绍,金田铜业与欧洲知名材料供应商共同研发的PEEK(聚醚醚酮)扁线,成功取得了部分高端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订单。企业以再生铜低碳、高值化循环利用技术,利用再生铜原料直接生产高附加值铜产品,缓解铜资源匮乏的同时,大幅降低产品碳排放,引领绿色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曦表示,“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几年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制造业加速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优质产品获得全球消费者青睐。

  “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中国稳坐制造业‘头把交椅’,一方面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凭借强大的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为全球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做大世界经济‘蛋糕’。”陈曦说,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推动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数实融合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方面发力,努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王俊岭)

 

  数据链接

  ◇ 中国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

  ◇ 截至6月末,全国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7%,5G融合应用融入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86个

  ◇ 我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 2024年我国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全球申请量前十大企业中有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光伏发电装备、大飞机、大型LNG船等一大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

  • 中老铁路助推咖啡文旅产业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