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29日-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邀请中央党校、社科院、高校等方面知名专家,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领域经验交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等主题,研讨交流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围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分享。
周毅仁认为,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实施,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向好,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周毅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大势的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四大板块区域高质量发展,从战略体系上搭建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重大创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所以,十多年来,京津冀同向发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推进,两翼联动发展步伐加快,雄安新区建设也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八年来,沿江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守护一江碧水,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更好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统筹协调力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夯实“一国”的基础,充分彰显了“两制”的优势。现在,粤港澳大湾区“1+N”政策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市场一体化成效显著,香港、澳门在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了持续繁荣稳定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推动跨行政区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共绘发展蓝图,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调性持续走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打造幸福河的重大举措。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上更高起点。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周毅仁分享了四点思考:
一是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区域分工合作思路。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基本搭建起包括“三区三线”划定制度、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机制、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等战略制度框架体系。
二是持续优化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具体来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推动区域合作互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在不断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探索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
四是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夯实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态基础,不断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支持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找准守护好绿水青山之路,架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桥。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海报制作:张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