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然而,不公平、不合理、低效率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令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在此背景下,光明网邀请专家学者聚焦典型案例、剖析产业内因,共话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的协同机制,探寻不断增强发展韧性的有效路径。
市场经济中竞争不可或缺,从全局来看,竞争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市场增量空间,可一旦竞争过了头、越了界,演变成无序“内卷”,就会扭曲市场机制、破坏市场公平,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近期“反内卷”话题愈演愈烈,在经历了光伏、新能源车行业的内卷问题后,近几个月餐饮平台又开始了外卖大战。“内卷式”竞争,作为一种低效率的不公平竞争,让不少行业、企业深受其害,也影响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高峰认为,应对当下“内卷式”竞争,至少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实践中如何界定不正当竞争,另一个是厘清“内卷式”竞争产生的真正原因。
“对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中虽有明确规定,但现实中如何认定,是否能够保证执法尺度的一致性可能是个巨大的问题。”高峰表示,当下平台的补贴大战其实和平台经济发展早期平台“砸钱抢规模”的做法类似,颇有经济学中“掠夺性定价”的意味,即企业将产品或服务定价低于边际成本,其核心目的在于驱逐竞争对手,待市场竞争格局稳定后,便具备提价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一种说法是这种行为在增量市场应该是允许的,在存量市场应该禁止,这样的逻辑并不能让所有人认同。”高峰认为,监管需“一次性说清楚”,任何以资本优势直接驱逐对手的行为,无论发生在增量还是存量市场,只要符合“低于可核实成本+排除、限制竞争目的”,就推定违法,尽量减少政策不确定性。
认定平台不正当竞争应该区分平台经济的影响和不正当竞争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部分人士将线上业务对线下业务造成的冲击,简单且片面地归咎于补贴因素。”高峰表示,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应当分两面来看,一方面,线上对线下的冲击是由技术驱动的替代,应当被视为产业升级,而不是不正当竞争。这种冲击,就像AI迅速应用以后可能带来的冲击一样,天然就会造成部分人群的失业,这种影响并不是补贴行为造成的。即使没有补贴,这种替代也会发生,而适度的补贴作为一种正常的促销行为也不应一味否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应对这样因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冲击,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政府从社会保障角度系统性地筹划,例如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单纯追责平台企业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是平台通过掠夺式定价将本不存在的需求短期集中转化到线上,那这种行为将扰乱市场,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要更好地应对当下‘内卷式’竞争频发的问题,就要更准确地把握‘内卷式’竞争产生的原因。”高峰指出,表面上看,刚性的资源约束、市场发展进入存量阶段是主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从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良性市场生态的视角审视不正当竞争与“内卷式”竞争问题,需依据不同的致因开具针对性的“药方”。如果问题出在规则缺失导致市场失灵,就应该完善执法标准、治理框架等制度,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是有效治理“内卷”的重要保障。
高峰总结认为,在“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要避免竞争进一步恶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对“资本驱逐式竞争”的态度。必须清晰界定并禁止“拿资本抢市场或者挤垮对手”的行为,无论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政策都应明确。二是理性看待技术冲击和政府责任,线上发展是技术趋势,冲击带来的社会问题需系统性应对。三是区分平台影响与补贴大战的影响,平台发展的固有影响与补贴行为的影响需分开评估。最后的根本性问题是厘清“内卷”以及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根源,对症下药至关重要。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经济形态,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规范平台经济竞争行为、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让平台经济真正发挥其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积极作用,持续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湛嘉悦
制图:李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