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然而,不公平、不合理、低效率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令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在此背景下,光明网邀请专家学者聚焦典型案例、剖析产业内因,共话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的协同机制,探寻不断增强发展韧性的有效路径。
“内卷式”竞争并非单一经济现象,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交织下的集体现象。近期,以大额补贴为“武器”的新一轮外卖大战,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下的存量竞争,是零和博弈下的“消耗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内卷式’竞争、掠夺性竞争、自杀式竞争等反映出了市场失灵。只有净化市场竞争生态,维护市场机制的活力和效力,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才能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解决“内卷”需要标本兼治。从短期来看,要大力破除地方保护、及时防止和制止市场垄断,维护好、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从长期来看,要全面扩大内需、不断促进消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范政府行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转变政府职能角色是治理‘内卷’的基本前提。有些地方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当中,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角色是有冲突的。”徐洪才建议,减少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破除行政决定市场价格、产能、流量的机制,清除妨碍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隐性壁垒,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
同时,进一步规范地方经济促进行为、招商引资行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方面,优化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公平竞争政策落实、营商环境质量等指标考核,引导地方政府从“拼项目”向“优生态”转变。另一方面,加强产业统筹布局,推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布局,防止同质化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实现颁布15年后的首次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第三次修订,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上升为法律规定,适应了我国新形势下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需要。同时,出台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审查全覆盖,对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强化了制度约束;制定了《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12部支撑法律实施的配套规章,建立了灵活完善的合规和执法指南指引体系,推动公平竞争法治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
8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在会上介绍:“我们加强对重点领域垄断风险的监测评估,强化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为防范和制止网络市场无序竞争设置了红灯、划出了底线。”一是持续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查处医药领域垄断案件,推动药品价格恢复到合理水平;查处供水、燃气、建材、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垄断案件,有效降低公众生活成本和经营主体生产负担。二是加强对平台经济、自然垄断等重点领域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共审结案件3400件,查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145件,有力地维护了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激发市场活力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从宏观层面来看,扩大内需不是破除‘内卷’的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徐洪才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治理“内卷”的重要引擎,围绕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从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创造服务消费场景等方面发力,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老百姓兜里有钱,才有消费能力。因此,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徐洪才提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力于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一些行业和领域陷入“内卷式”竞争恶性循环,企业创新面临瓶颈,不仅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更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卷’技术创新、‘卷’服务升级、‘卷’差异化发展,才有价值、有未来。”徐洪才说。
具体来看,要发挥质量、标准支撑作用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例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推进质量强链工作,实施中小企业质量素质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品牌提升、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等行动,支持企业加强质量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产业质量共性问题。要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例如,实施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全面实施合格评定“软联通”国际互认合作项目,鼓励认证机构开发国际业务并开展机构间国际合作。
徐洪才总结道,无论是营造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还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解“内卷”困境,都需要从多方面协同发力、统筹推进、综合整治。
策划:赵刚
记者:陶媛
制图:李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