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共育“一粒种” 携手结硕果
——写在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开幕之际
在北京,各大商超货架上来自河北、天津的优质农产品琳琅满目,首都市民的“菜篮子”日益丰富。
在天津,依托京津两地的资源融通,一大批农机装备加速产业化应用,智慧农业的名片越擦越亮。
在河北,来自京津的优新品种大面积推广,为广大农户带来增产增收,“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三地在农业产业关键环节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科技的种子在三地扎根生长。
深化区域协同,聚力种业振兴。9月11日至1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下,首次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大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链条多场景打造“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区域共享”的协同范式,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引领力、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的种子加速转化
“没有空秆,没有花粒,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北京的品种,产量就是稳!”……7月底,河北邯郸某示范观摩会上,北京玉米品种“京科857”长势喜人,得到河北经销商的一致好评。
“‘京科857’的快速落地,正是京津冀科研机构与企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生动实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赵久然团队培育的另一个玉米品种“京科968”在河北已累计推广上千万亩。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北京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有引领优势,结合河北、天津企业的推广能力和广阔的市场腹地,便能让更多好品种加速推向市场。
“北京杂交小麦成了京津冀地区中低产田稳产增产的‘助推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赵昌平说。
30多年来,赵昌平带领团队逐步攻克杂交小麦研究的国际难题,构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杂交小麦商业化露出曙光。目前,“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在京津冀地区已示范推广60万亩,节水3000万吨,增产粮食4500万公斤。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京津冀全面深化农业协同发展。
2014年,京津冀三地农科院签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2016年,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联盟紧密合作,累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56个、农业科技园区32个,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研发成果506项。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石家庄农林科学院联合攻关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控技术”,实现对日光温室的智能化调控,不仅省工节本,还能让农产品提前3天至5天上市。如今,该项技术已在河北7个地市推广超过2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亿多元。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400项,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270项,成果转化周期从5~8年缩短至2~3年……科技协同释放出乘数效应,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协同的链条发展壮大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自2014年开始,北京疏解养殖、兽药、饲料等畜牧企业30余家,引导转移至天津、河北进行产业布局。
在河北行唐县百万蛋种鸡产业园,工人们忙着分拣鸡苗,在完成称重、断喙、注射疫苗等工序后,健康的鸡苗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石家庄峪口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全生介绍:“峪口禽业自2016年进驻行唐,现已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蛋种鸡产业园,每年可生产优质商品代母雏8000万羽,满足全国8%的蛋雏鸡需求”。
据悉,产业园致力于京系蛋鸡品种的扩繁推广,能满足市场对多元化蛋鸡品种的需求。尤其“京粉6号”蛋鸡,成为我国首个700天产500枚蛋的国产高产蛋鸡品种。
在河北定州、承德、张家口,随着首农食品集团启动婴幼儿乳粉重大项目搬迁,多个奶牛绿色养殖、有机奶源生产基地和生猪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基地相继建成。
在承德大红门生猪屠宰加工基地,首农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上游养殖户5400余户、下游物流企业100余家,每年为当地贡献GDP超20亿元。
协同不仅体现在加工生产上,更体现在技术服务上。
以“链”为媒、优势互补,京津冀掀起一场农业产业协作的新浪潮。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天津引进落地北京涉农项目44个,总投资130亿元;河北承接京津农业产业转移项目645个,签约引资达2376.5亿元。
市场共享的机制日益完善
走进河北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内,绿油油的生菜、鲜嫩的黄瓜收获在望。
“我们合作社为北京的200多家京客隆超市供应瓜菜。”合作社负责人张顺斋介绍,“将加工环节前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不超过24小时,每天有20多种、200余吨新鲜蔬菜直供北京。”
清晨河北园中菜,中午北京盘中餐。北京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巨大,津冀两地的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多元。
自2022年起,三地以需求为导向,启动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蔬菜应急保供基地208个,总面积超14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其中供京超45万吨。
2024年,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稳居北京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地第一名;天津优质农产品在北京高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不断走高,水产品占北京市场六成以上。
京津冀企业共享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在协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
据悉,京津冀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种业产业集聚地,有44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占全国16%;农作物种子转基因生产经营企业25家,占全国35%。
凭借科研创新底蕴及交流区位优势,京津冀种企大步走向国际,峪口禽业蛋鸡出口中亚、非洲,大北农大豆性状产品落地南美,京研、博收、科润等企业的蔬菜品种在多国推广种植……一大批种业创新成果在全球落地生根,彰显着京津冀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十余年耕耘,三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围绕产业共育、科技共研、市场共享,走出了一条从“协同破题”到“协作联动”的创新之路。“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链条日益成熟,释放出“1+1+1>3”的聚合效应,持续为京津冀区域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添薪蓄力再出发。备受关注的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围绕现代种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三大板块,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品鉴发布活动——143家单位集中展示633项成果,其中15家种业企业的优势品种已在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55家“北京优农”“津农精品”“河北农品”品牌新主体现场开展优品品鉴、市场推广与招商对接;45家科研院校及农业创新主体“现场推介+线上直播”重磅发布173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
以种为媒,以会为桥,本届大会必将为中国种业振兴注入强大合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