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部署要求,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核心作用,让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永励后人。”
完善法律与制度,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据悉,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在上海开展试点。此外,国家文物局还探索推进国家文物督察制度,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联合督促各地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文物保护,强化文物保护的制度刚性,赓续城乡发展的历史文脉。
积极谋划与协调,形成系统性保护合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协同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央属文物、军队文物和工业、农业、水利等各类文化遗产普查,加大对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区域普查力度,将文物普查成果作为各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饶权指出,“十四五”时期,8座城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地重要文物与古树名木的协同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聚焦重点与难点,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文物防灾救灾制度落地见效,文物领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效增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更加完备,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进一步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设立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取得新的突破。”饶权说道。
统筹保护与发展,彰显系统性保护成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为更多地方城乡建设的行动自觉。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切实保护“百姓桥”“乡愁桥”“凝心聚力桥”,积极引导“博物馆热”“考古研学热”。各地发布文物主题游径超200条,其中31条优秀文物主题游径串起25个省份1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让文物在城乡大地绽放新光彩。
“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协同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城乡建设中文物系统性保护,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物新气象。”饶权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