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姑娘,这字太小了,我这老花眼实在看不清啊!” 2020年的夏天,南京汉中路客服中心里,62岁的张大爷举着手机,眯着眼睛,一声叹息道出了不少老年群体在保险服务中的困境。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的服务网点已鲜有所见——通过系统性的服务适老化改造,从线下柜面到线上App,从专属产品到暖心课堂,一套覆盖全服务链条的适老服务体系已然成形。这场始于“指尖”的温度改造,不仅让两千多万的中国人寿老年客户受益,更推动中国人寿成为行业适老化服务的标杆。
“小事件”撬动“大变革”
直面痛点主动破题
张大爷的困境并非个例。彼时,中国人寿基层网点陆续反馈,老年客户在保单查询、保单变更等服务中常因“看不清、找不到、用不惯”受阻。传统服务模式与老龄化社会的碰撞已到临界点,构建适老化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面对“行业无先例、标准不明确、责任待厘清”的困境,中国人寿以“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作风破题,召开专题讨论会,成立专项调研小组。秉持“走进群众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的理念,2个月内,调研小组通过线上调研、现场访谈、蹲点观察等方法,完成覆盖老年客户、一线服务人员、销售人员的6轮调研。调研发现,超7成的老年客户存在“线上畏难、线下依赖”的痛点,老人们不是抗拒科技,而是需要更友好的服务设计。
从“小切口”到“全链条”
系统改造锻造硬核服务
“解决‘看不清’,绝不止于放大字体。”适老化改造需要从单一的线上服务体验优化,拓展到改造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触点、丰富老年保险产品的全服务体系重塑。
中国人寿主动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制定了涵盖产品开发、销售服务、柜面服务、线上服务、理赔服务、健康管理、消保教育、生态建设8大改造板块的《中国人寿服务适老化改造工作方案》,明确26项具体任务清单。通过“任务倒计时管理、责任到岗到人、每周进度通报”机制,实现了两个月组建专项服务队伍,完成上万服务人员适老化培训,四个月完成70余个线上服务功能点改造,并且快速上线系列老年专属产品,用“国寿速度”回应老年客户期盼。
在传统服务渠道,近2500家线下柜面网点全部完成柜面适老化改造升级。为老年客户配备轮椅、老花镜、放大镜等助老便民“六件套”,增加老年客户优先叫号、专人陪同等专属服务,为不方便临柜的客户提供上门支持,自2023年起,已累计提供了近7万次上门服务。在中国人寿95519电话服务方面,老年客户拨打服务热线,一键接入人工,专属坐席团队提供“慢轻柔”电话服务,并支持56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话后满意度近99.9%。
在智能服务渠道,中国人寿寿险App明确“两加两减”的改造原则,即“在功能和技术上做加法,让老年客户在理解和操作上做减法”,优化界面设计布局、平台基础能力、重点业务流程、重点服务功能,深入改造三级页面。同时,寿险App注重老年客户风险防控,老年客户借款操作全量接入人工电话回访,确认本人意愿;新建保单借款智能语音风控机器人,适时发送语音提示,确保资金安全。经过适老化改造,中国人寿寿险App成为行业内首个获得适老化及无障碍认证的移动应用。
从“单点探索”到“百花齐放”
暖心关怀延展服务边界
总部搭建分公司创新共建平台,鼓励全国柜面立足保险基础服务,延展暖心服务边界,推动适老服务从“标准化”向“特色化”升级。“长者陪伴课堂”应运而生,它精心为老年人打造了三大陪伴主题:
数字生活课堂。柜面人员化身耐心导师,手把手引导老人熟悉智能手机——从开机解锁,到视频通话、在线支付水电燃气费,一步步化解“数字恐惧”,赋予他们享受便利生活的信心与能力。
文娱健康课堂。在办理保险服务的同时,提供美食分享、医养知识、摄影技巧、非遗传承体验等丰富活动,帮助老年客户充实生活,收获快乐与满足感。
金融消保课堂。定期举办金融知识科普与风险防范讲座,用身边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常见诈骗手法,为老年客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骗墙”,提升风险意识。
这场始于“指尖”的温度改造,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寿累计提供上亿次适老服务,成功构建起“产品有温度、服务有速度、保障有力度”的适老服务体系。2025年,受保险业协会委托,中国人寿作为牵头单位之一,编写了《保险机构适老服务规范》,并正式发布,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为保险行业适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