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9-30 09:34

  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经济热点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围绕经济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从全局全貌看,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在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等因素带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李超表示。

  从供给侧看,生产平稳增长,制造业、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增势良好。8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9.3%;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加快。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1至7月的同比下降1.7%转为增长0.9%。

  从需求侧看,政策效能持续显现,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压能力。前8个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量同比增长超过20%,服务零售额增长5.1%;制造业投资增长5.1%。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出口和进口连续3个月实现双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8%,贸易多元化成效持续显现。

  “当前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实施宏观政策。同时,持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做好政策预研储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李超表示,“三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设期限最长、规模最大、受益民众最多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已完成两个阶段、五期工程,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相当于把半个黄土高原变成森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三北’工程建设期超过70年,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接续推动的长期性工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新要求、新理念,也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李超说。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持续稳定的工程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推进工程建设。

  从3方面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快应用普及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李超表示,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可以自主感知数据、信息、环境,自主进行任务规划、决策和执行,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的直接载体。意见将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作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到2027年的应用普及率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必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多更好服务于生产生活。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意见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从3方面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快应用普及:

  一是构建导向明确、尊重规律、规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政策指引,围绕技术支撑、应用推广、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原则导向和具体工作要求,加快基础技术、安全可信、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等标准研究,制定互信互认共用的技术标准和产业规范,建立用户导向的评估体系。

  二是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开源共享,加快创新步伐。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开展从基础功能到复杂场景的渐进式应用验证。持续推进开源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打造开源平台,推动大模型、数据集等共建共享共用。

  三是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市场扩容。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以行业应用场景开放作为牵引,创新消费补贴方式,加快推动智能终端、智能体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魏弘毅)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