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中宏网2025-10-10 15:0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要素市场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基本路径。要素市场是连接生产与分配、供给与需求的枢纽,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是经济循环畅通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转型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体制性堵点、区域性壁垒、流通性约束仍然存在。如何打通要素流动的“经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正是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举措。

  完善传统要素市场制度,夯实改革发展基石。制度建设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要素市场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基础制度,夯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根基。一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征收、入市、流转等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的市场准入权,推动土地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高效流动,实现“地随业转、地尽其用”。二是健全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身份壁垒,健全跨地区就业与社会保障接续机制;完善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互认制度,推动人才资源在更广范围内自由流动。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引导资本更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

  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堵点,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要素高效流动是市场活力的源泉。改革要聚焦要素市场“堵点”“卡点”,打破要素分割、促进要素融合。一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建设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完善跨区域市场运行规则,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互认度,实现要素跨省、跨产业高效流通。三是促进各要素之间深度融合。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数据等要素协同发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内外部要素互动,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的增长新格局。

  培育新兴生产要素潜能,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中,新兴要素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安全保护等制度,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商业数据合规利用,激发数据价值创造潜能。二是提高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成功率。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产权激励机制,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提升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三是培育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机制。形成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产品价格实现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由“局部突破”向“系统深化”转变。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健全要素市场监管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秩序。要素市场活力需要法治护航。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在公平有序中高效运行。一是健全生产要素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产权等保护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二是建立透明规范的生产要素交易规则。完善信息披露、交易公示、信用约束机制,强化市场诚信建设,提升生产要素交易效率,防范垄断与不正当竞争。三是发挥好政府“守夜人”职能作用。政府要在“放”和“管”之间精准把握,在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公共服务上积极作为,在市场运行和公平竞争上严格守责,不替代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必答题。它既是释放生产力的关键之举,也是完善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唯有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优化要素配置,畅通市场循环,才能让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更加高效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内生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在新阶段稳健迈进。(作者:程昊天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2025ZDZJ21]》的阶段性成果。)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