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人们出游热情高涨,各大旅游景区人潮如织。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家国情、中国风、文化味,今年的假期旅游呈现出鲜明的新特征。城市周边游、县域微度假、沉浸式夜游、文化体验游等需求全面上升。人们出行的目的,从看风景变为换心情,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体验,从价格敏感转向品质共鸣。这背后是一场消费逻辑的深刻转型,从“买产品”转向“买体验”,从追求“性价比”转向追求自我“情绪价值”。热热闹闹的假日经济已不止是消费盛宴,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幸福实践。文旅融合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形态,正在成为幸福经济激活流量爆发的时代密码。
文化赋能,让假日消费更有温度
文化的融入,让假期消费从“打卡”变为“沉浸”,从“逛景区”变为“遇见文化”。在洛阳龙门石窟,AR技术让千年佛光再现;在杭州西湖,“宋韵夜游”结合沉浸剧本和灯光秀,游客一夜之间穿越回南宋;在重庆缙云山上,数字艺术与生态民宿交织成一幅“人文夜画卷”。人们在科技的帮助下看见文化,也在体验中触摸幸福。
假期的文化消费热度,说明人们的需求已从物质获得转向精神满足。展览、音乐节、非遗市集、文化街区,假期的文化场景比景点更“火”。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一场沉浸演出、一场城市漫步或一杯有文化故事的咖啡买单。文化体验正成为假日消费的新主流,折射出国民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推进的消费升级。更重要的是,文化赋能推动了文旅供给方式的全面转变。越来越多地方从“景观思维”转向“故事思维”,从“场景布置”走向“情境营造”。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不仅是旅游的点缀品,更是激发城市记忆、塑造地方精神的核心力量。通过非遗体验、国风活动、红色教育、地方节庆,人们在游中学、在玩中悟,获得精神的满足与认同。
融合创新,让经济增长更有质感
文旅融合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地的繁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一”假期,“文旅+新消费”“文化+夜经济”“节庆+乡村振兴”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杭州的“宋韵夜经济”、成都的“非遗+露营节”、延安的“红色研学游”均带动本地消费增长两成以上。在贵州黎平,侗寨音乐夜市让乡村文旅日均游客突破万人次;在山东台儿庄,古城夜游成为年轻游客必打卡项目,带动住宿和餐饮全面走高。
这些看似分散的案例,指向一个共同的趋势,文旅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引擎”。它打通了交通、餐饮、住宿、文创、科技、传媒等多个产业链条,使得假日经济不再只是短期的热闹,而是可持续的内循环。文旅融合带来的产业联动效应,让文化资源动起来,消费活力热起来,经济增长更有质感。无论是一场非遗手作课,还是一次古镇夜游,游客的幸福体验背后,都是当地就业、产业升级、城乡协调的真实推动。一个节庆活动、一场夜市演出、一处乡村集市,既是消费场景,也是社会连接的公共客厅。文旅项目成为地方文化再生产的舞台,也成为城乡融合的纽带,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温暖。
幸福体验,从消费趋势到增长新引擎
当下,文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拼门票”走向“拼幸福感”。过去靠低价引流、爆款营销的“流量思维”逐渐失灵,而以幸福体验、情感共鸣为核心的“幸福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逻辑。
在北京颐和园,“昆曲晨练+古乐赏秋”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市民晨游打卡;在张家界天门山,“云端冥想游”成为都市人释放压力的新方式;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城市剧本游”让游客在行走中“演”出历史。幸福经济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满足的不仅是休闲需求,更是情绪共鸣、精神慰藉。随着居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敏感度大大提高,叠加AI时代的技术赋能,推动了文旅产品的创新升级,以“文化+科技”“旅游+艺术”“休闲+社交”为核心的新场景不断涌现,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形成了多维的幸福消费生态。
传统的流量靠投放、靠渠道,如今的流量靠体验、靠口碑。现在幸福体验本身正在成为最具号召力的“流量密码”。那些能真正打动人心的文旅产品,本身就具备自发传播力。当幸福感成为内容核心,文旅产业也因此获得了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绿色与安全的守护,让消费更安心更持久
高质量的文旅消费,必须以安全与绿色为底线。黄山景区的数字孪生调度系统,稻城亚丁的生态限流机制,都让游客出行更安心、体验更舒心。
绿色出行与生态保护,正在成为新一代游客的主动选择。在广州长隆,游客通过“碳积分”抵扣消费,假期减排相当于种植12万棵树;在浙江安吉,民宿经营者以循环材料装饰空间,吸引“可持续旅行”爱好者前来体验。绿色理念不再只是景区口号,而成为新消费伦理的一部分。一个既安全又绿色的文旅环境,本身就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当安全感、责任感与幸福感形成良性循环,中国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旅融合,是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
2025年“十一”超级黄金周,是中国消费信心的温度计,也是文旅融合的转型标杆时刻。人们在旅途中体验文化,在消费中追求品质,在共享中感受信任与安全。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消费层面的生动体现,经济增长不只是数字攀升,更是幸福的延展。文旅融合,让文化更鲜活,让经济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诗意。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消费升级的深化、科技赋能的拓展,文旅融合将持续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假期交通保障到文化设施供给,从公共空间治理到消费权益保护,当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底色,“假日热”就不止是一时的浪潮,而是一场持续向好的生活答卷。文旅融合所代表的幸福经济,正在描绘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一个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切生活品质、更加追求精神富足的社会正在走来。
(魏鹏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数字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