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丰富文旅供给,促进假日文化和旅游消费。人们出游热情高涨,各大旅游景区人潮如织。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家国情、中国风、文化味,今年的假期旅游呈现出鲜明的新特征。城市周边游、县域微度假、沉浸式夜游、文化体验游等需求全面上升。人们出行的目的,从看风景变为换心情,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体验,从价格敏感转向品质共鸣。这背后是一场消费逻辑的深刻转型,从“买产品”转向“买体验”,从追求“性价比”转向追求自我“情绪价值”。热热闹闹的假日经济已不止是消费盛宴,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幸福实践。文旅融合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形态,正在成为幸福经济激活流量爆发的时代密码。
文化的融入,让假期消费从“打卡”变为“沉浸”,从“逛景区”变为“遇见文化”。假期的文化消费热度,说明人们的需求已从物质获得转向精神满足。展览、音乐节、非遗市集、文化街区,假期的文化场景比景点更“火”。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一场沉浸演出、一场城市漫步或一杯有文化故事的咖啡买单。文化体验正成为假日消费的新主流,折射出国民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推进的消费升级,推动了文旅供给方式的全面转变。
文旅融合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地的繁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一”假期,“文旅+新消费”“文化+夜经济”“节庆+乡村振兴”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文旅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引擎”。它打通了交通、餐饮、住宿、文创、科技、传媒等多个产业链条,使得假日经济不再只是短期的热闹,而是可持续的内循环。
当下,文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拼门票”走向“拼幸福感”。过去靠低价引流、爆款营销的“流量思维”逐渐失灵,而以幸福体验、情感共鸣为核心的“幸福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逻辑。幸福经济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满足的不仅是休闲需求,更是情绪共鸣、精神慰藉。随着居民收入和教育水平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敏感度大大提高,叠加AI时代的技术赋能,推动了文旅产品的创新升级,以“文化+科技”“旅游+艺术”“休闲+社交”为核心的新场景不断涌现,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形成了多维的幸福消费生态。
从假期交通保障到文化设施供给,从公共空间治理到消费权益保护,当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底色,“假日热”就不止是一时的浪潮,而是一场持续向好的生活答卷。文旅融合所代表的幸福经济,正在描绘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一个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切生活品质、更加追求精神富足的社会正在走来。(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