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抢!应对连阴雨 秋收一线直击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抢!应对连阴雨 秋收一线直击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3 09:37

抢!应对连阴雨 秋收一线直击

10月10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一处粮食烘干点加紧进行烘干作业。初宝瑞摄(新华社发)

  三春不如一秋忙,各地秋收相继迎来热潮。作为全国的大粮仓,黄淮海粮食产量占全国1/3以上。秋收大忙,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持续连阴雨,不免让人揪心。

  目前秋收一线情况如何,连续阴雨是否会影响粮食品质,会不会造成秋冬种作物晚播?

  一线收获情况如何?

  抢,多收一亩是一亩

  “抢”,今年秋收的关键词。

  “秋风吹,战鼓擂;小履带,干起来。今晚加班,必须抢收!”10月7日晚,农机手郭波波发了一条朋友圈。夜幕下,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入一片玉米地。

  郭波波所在的山东汶上县是粮食生产大县。“田里土壤湿黏,含水量饱和,普通轮式收割机下不了地。”这几天,邻近地区调来十几台小型履带式收割机,他趁着放晴的间歇,给周边农户抢收玉米。

  在豫北平原的河南封丘县赵岗镇,永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吕耕珍连续奋战5天,收完500亩地。他介绍,身边的小农户基本上秋收都结束了,“雨水添了麻烦,好在总体产量还可以。”

  除了自己种粮,吕耕珍还提供机收服务。3年前他就购置了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搞社会化服务,装备必须到位。虽说买了3年也不一定用一次,可赶上了极端天气,就得指望它。”

  为有效应对黄淮海地区连阴雨天气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强化墒情、灾情调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农机具协调调度,加快推进秋粮抢收抢烘工作,进一步明确救灾机具补贴事项。同时商财政部门及时下拨4.84亿元农业救灾资金,支持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冬小麦抗湿播种等工作。

  秋雨中,众人拧成一股绳抢收粮食。

  “哪怕贴油费、贴人工,也要咬牙坚持,把成熟的稻子收获到手。”平东林是安徽天长市汊涧镇的一名90后新农人,他所在的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有1.6万亩服务订单。由于田里水分较大,收获进度比往年偏慢1/3左右。

  机器转起来,人力聚起来。当地镇、村积极组织挖沟排水,一些机器跟不上的地块,合作社还召集10多名村民人工收割,“多收一亩是一亩”。国庆、中秋假期,多地返乡人员、放假学生等纷纷加入抢收队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玉米产业专家团副团长李从锋分析:“从调研情况看,小种植户多数已完成人工收获,部分种植大户收获进度偏慢,目前都在积极推进中。”他提示,针对田间滞水地块,可开挖深沟,尽快沥出耕层滞水,促进土壤散墒,为农机进地作业争取时间;针对暂不具备烘干条件或玉米植株没有完全枯黄成熟的地块,可立秆晾晒,适当晚收。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10日,黄淮海秋收进度已近八成。

  高水分粮食抢收后怎么办?

  抓紧烘干是当务之急

  高水分的粮食抢收后,必须抓紧烘干晾晒。秋收开镰以来,多省份发布粮食烘干中心分布点和保障热线电话。

  在汶上县南站街道,半个月前,街道就把烘干点的联系方式、详细位置等信息通知到周边农户。全县启用41处粮食烘干点,加快粮食烘干入库;村两委开放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等公共区域,方便不具备烘干条件的玉米,采取果穗装笼通风晾晒、摊平存放。

  山东卓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汶上县最大的烘干企业。“及时烘干对防止潮湿玉米堆积霉变、减少产后损失至关重要。我们24小时满负荷运转连续烘干。”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已完成1.5万余吨玉米的烘干作业。

  区域共享烘干设施,强化资源利用效率。国庆、中秋假期前,天长市农业农村局整理了对外开放的15家烘干设施主体,并通过当地政务信息公众号推送。天长市位于安徽东部、毗邻江苏。“除本地农户,这段时间还有不少南京、淮安的农户打电话过来,咨询对接烘干服务信息。”平东林说,烘干塔人停机不停,每天烘干400吨稻谷,烘完的稻谷水分在14.5%左右,可以直接入库。对上门的农户,合作社也提供稻谷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

  “收上来的粮食,抓紧烘干是当务之急。”李从锋说,应进一步协调大型烘干企业、合作社开放闲置厂房,开展代烘服务,提高烘干效率。

  打通从紧急收获到安全收储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持续加力。中原粮仓河南,围绕抢烘抢晒,省财政紧急安排下达3000万元救灾资金,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周口市财政紧急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减损减灾和安全收储。

  近期,农业农村部已派出4个工作组分别赴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一线,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聚焦“收、烘、售、种”全环节,强化服务保障,及时补上机具缺口,帮助农民解决秋粮收获烘干晾晒销售困难等紧迫问题。

  “籽粒霉变比例不但与降雨天气有关,也与品种特性相关。”李从锋建议,今后种植时,农户可优先选择抗穗腐病、苞叶紧凑的硬粒型玉米品种,重点防控玉米螟等穗部害虫,减少伤口,从源头降低玉米籽粒的田间霉变风险。

  秋冬种作物播种会推迟吗?

  晚播有晚播的办法,管好了照样能增产

  俗话说,争秋夺麦。随着寒露到来,黄淮海冬小麦陆续进入适播期,秋冬种即将大面积展开。

  吕耕珍的地块已收完腾出来。他表示,地里水分太大,没有办法整地,还要晾一晾,估计秋播得往后推迟。

  从近几年看,冬小麦晚播并不是头一次。2021年,秋汛造成土壤过湿,导致冬小麦大面积晚播,通过科学应对,最后实现丰收。

  小麦生育期长、回旋余地大。“晚播有晚播的办法,管好了照样能增产。”吕耕珍语气沉稳。作为种粮的老把式,他有丰富经验:比如适当增加播量、增施底肥,年前寒潮来临前夕,及时喷洒叶面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抗寒抗逆能力。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定《黄淮海小麦应对连阴雨抗湿晚播技术意见》,提出相应措施。“越是晚播麦田越应精细整地,越要提高播种质量,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万克江提示,当前情况,不要急于整地播种,而是要优先做好土壤散墒,等到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至80%时,再适墒整地播种。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的晚播地块,建议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蒋向介绍,针对持续阴雨天气可能造成的播期推迟,河南已印发技术指导意见、模式图、明白纸,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市县农技人员宣传指导抗湿晚播关键技术措施。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千方百计保障冬小麦种足种好。”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喆介绍,当地充分调动全县1000余家种植专业合作社、3200余家种粮大户、100余家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确保冬小麦种在适播期,不空一块田。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指导各地落实冬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措施,提高整地质量,选用适宜品种,科学增加密度、增施底肥,实现以技补晚、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丰收的希望蕴藏在每一次全力以赴中,在“技、地、人”紧紧交织的产能基础里,这正是大国粮仓日益稳固的底气。(本报记者 郁静娴)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