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驶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深度融合的“十字路口”,重庆这座工业重镇正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二次创业”的关键机遇期。在新一轮产业竞合中,唯有将“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优势”,把“远海港口”延伸至“生产厂区”,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向海”活力与中欧班列的“向陆”动能,为重庆打开了双向贯通的战略空间,更赋予新能源汽车产业重构成本体系、重塑产业链条、重估全球市场的历史性契机。
近年来,通道能级持续提升,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截至2024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5万列,辐射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东南西北多点集结”“一主两辅多节点”的通关布局全面形成。新能源汽车陆海新通道专列运输时间较传统江海联运缩短12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0%。截至2024年底,赛力斯、长安等“重庆造”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通过该通道发运超3.2万标箱,货值逾70亿元。中欧班列(重庆)同样跑出“加速度”,自2022年投用JSQ商品车铁路运输专用车以来,单批运能提升50%,平均时效压缩至12天,较海运节省运输时间逾30天。
随着产业规模与配套能力同步跃升,重庆加速崛起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增长极。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占全国比重约13.1%,形成以长安、赛力斯、长城、吉利、福特5大整车集团为龙头,比亚迪电池、赣锋锂电、中创新航、华为鸿蒙生态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智慧口岸、数字班列、区块链提单等改革创新,重庆实现出口新能源汽车“一次查验、一路放行”,通关时间压缩40%以上;启运港退税、铁海联运“一单制”结算、跨境金融区块链融资等政策落地见效,显著降低单车融资成本。如今,通道与产业、金融、数据、贸易规则的加速耦合,正推动其从单纯的功能性运输线路转变为一条更具综合性和价值创造力的价值链。
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卡脖子”隐忧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一方面,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大小三电”本地化配套率已达70%,但IGBT、SiC功率器件国产化率仅约30%,车规MCU、激光雷达芯片、操作系统等高端器件自给率普遍低于15%,供应链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平台缺位制约“出海”效率,第三方测试认证、碳足迹核算、国际法规研究等平台的缺失,导致企业出口认证周期长、成本高。此外,高端市场突破乏力与绿色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同样突出,“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在欧盟、北美等高端市场占有率偏低;本地零部件及原材料企业碳排放底数不清等削弱了产业链绿色溢价能力。
面向未来,重庆需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依托通道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更高质量跃升,加快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新能源整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以通道聚链,完善全链条产业布局。依托陆海新通道钦州—重庆双向班列,引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龙头企业建设“前置仓+保税加工”基地,降低关税成本与资金占用。在渝西、渝东北布局“中欧班列+本地配套”零部件产业园,打造“3小时供应链”圈。用好RCEP关税递减规则,规避整车进口高关税壁垒。
以数字强链,构建高效协同服务体系。建设“陆海新通道数字贸易产业园”,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依托重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开放数据接口,提升通道运行效率。搭建“成渝双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制造数据、行驶数据、碳排数据资产化、证券化,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以绿色优链,抢占国际绿色竞争高地。制定《重庆新能源汽车出口碳足迹核算地方标准》,提升产品绿色溢价能力。与中铁特货、国家电投深化合作,试点新能源机车及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力争全年减排2.1万吨CO₂。落实《重庆市加氢站发展规划》,到2035年累计建成72座加氢站,构建“氢—电”混合低碳物流网络。
以创新补链,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聚焦车规级芯片、固态电池、智能底盘三大方向,力争到2027年实现关键突破:车规级MCU、IGBT、SiC等关键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60%,全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循环寿命超1500次,智能底盘系统进入国际一线品牌配套体系。
以品牌延链,提升“重庆造”国际影响力。依托智博会、西洽会平台,升级举办“一带一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大会”,发布“通道+产业”年度报告,增强国际话语权。组织长安、赛力斯等品牌开展“渝车出海东盟行”“渝车出海欧洲行”巡展,力争进入欧洲高端市场主要品牌行列。建立“重庆新能源汽车海外创新中心”,实现“研发—认证—销售—服务”全周期出海,打造国际化产业生态。
以政策稳链,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政策保障是产业跃升的重要支撑。重庆需加快出台《重庆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出口若干政策》,从多维度为产业发展赋能。例如,对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出口的企业给予物流补贴,设立“渝车出海”产业基金,对新建零碳工厂给予绿电补贴;实施“智能网联汽车海外英才计划”,支持高等院校培养“技术+外语+贸易”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从“汽摩配”到“新能源”,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跨越,正是这座城市工业基因的时代延续。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为战略支点,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系统重塑,坚持“通道带产业、产业促通道”,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品牌跃升上久久为功,重庆必将建成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集聚区,让“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沿着钢铁丝路、海上丝路,驶向更广阔的蓝色星球。
(作者余元玲系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欧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关联及其耦合效应提升研究[2023ZJ18]》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