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10月20日到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光明网《经济光明论·专家谈》专栏推出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张燕,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助理研究员高宇杰,阐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张燕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
高宇杰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建议》稿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引导大家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因地制宜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强调尊重经济规律、顺应时代趋势、立足发展实际,探索符合不同地方特征、不同领域行业条件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势利导促进各领域各行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群体性突破,产业组织方式和形态变革加速,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将源源不断催生形成新的生产力。必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更多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促进各类要素创新性配置,按照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等产业门类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激发各领域各行业创新发展潜力活力动力,依据本领域本行业发展特色、基础条件和适用阶段,不断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新质生产力。
着眼全局统筹谋划,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全国“一盘棋”系统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战略属性决定了必须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当前全球科技博弈加剧,前沿技术突破愈发依赖多领域联动、多区域协作,我国地区空间跨度大,若缺乏全局统筹布局,将导致创新资源在空间内分散配置,创新平台重复建设、要素配置低效内耗,削弱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为引领,系统性优化配置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资源,按照区域禀赋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创新高地、概念验证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等,优化高校学科布局与人才区域协调机制,打破地域壁垒,系统性重塑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层次引领、分类型突破、分重点支撑的新质生产力联动发展布局体系,将地方分散的创新潜力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国整体性系统性合力。
立足不同地方禀赋优势条件,引导各地差异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地方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创新条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决定了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同、方向不同,更明确了各自的优势赛道与突破方向。要深化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政策供给,引导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动力源地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产业集群引领和制度开放先行等综合优势,在前沿技术突破、未来产业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率先取得实效,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引擎。长江、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纵深,要围绕拓展流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探索新质生产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要找准在全国技术梯度和产业梯度中的坐标定位,依据自身发展梯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各省区、各市县同样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形成各扬其长、各尽其能、协同推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积极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面向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世界发展大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深度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在全球创新治理中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新兴技术治理规则与标准制定,与世界各地共同致力于推进创新要素流动、推动科技革命浪潮和产业变革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自主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着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持续吸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资源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拓展外部资源要素提供新支撑。
讲究方式方法,走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些认识误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学把握方向、避免偏离规律。如,要破除脱离实际、跨越发展阶段的冒进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在具备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应用,形成稳健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再如,要摒弃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盲从倾向,重视挖掘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比较优势,避免重复投资、内卷式竞争,确保有限资源向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集中。又如,要防止片面理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不能简单将新质生产力等同于新兴产业,忽视传统产业发展,要推动传统动能与新兴动能协同共进,真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