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10月20日到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光明网《经济光明论·专家谈》专栏推出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机械工业环保产业发展中心研究员张喜玲,阐释《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作者:张喜玲 机械工业环保产业发展中心 研究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任务时,明确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必由路径。我们要深刻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切实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着力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举措持续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顺应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产业现代化升级的内在要求。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化趋势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发展,一方面不断催生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场景不断涌现,本身就是一个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产业门类多,传统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越来越便利成熟的条件,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提速,特别是制造业能够实现加快数智化转型,促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持续纵深推进。
智能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开发应用,智能化广泛存在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领域。智能化的形式,既可以是在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积极运用智能化装备设备,也可以是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制造、服务供给以及产业链全过程监测等各环节,还可以是打破原有产业发展路径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既有利于在供给端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在消费端提高消费者的便捷度、满意度等,还有利于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发展赛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生产效率迭代升级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显然,绿色发展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底色,产业绿色发展是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亦或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都需要深度运用绿色化技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低碳循环集约化水平,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切实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态特征。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深度融合互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持续动态优化调整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服务业和制造业、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边界日趋拓展甚至走向“无边界”。促进产业融合化发展,既能更高效率配置利用各类生产要素,也在不断催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应产业现代化升级的大势。
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综合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孤立地推进产业升级。从系统性看,智能化有利于促进绿色化和融合化,绿色化对智能化和融合化提出了绿色发展底色的要求,融合化要求深度泛在应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路径,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者相互促进、紧密关联,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偏废。从长期性看,一方面,客观上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的各类创新技术处于一个长期不断演进突破升级的过程;另一方面,受我国产业规模体量大、产业门类多,以及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需要投入一定规模的成本,产业在向现代化升级过程中要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因此,要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强化在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作用,更加系统地、持续地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