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及特色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依托当地种植、养殖、加工等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产业链纵向延伸与品牌化运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高附加值、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形成县域竞争力,共同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村繁荣。
科技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发展富民产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通过智慧农业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文化产业激活乡村价值,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挖掘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实现非遗活化、文旅融合、品牌塑造的多元路径,保留乡土文化原真性,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动力,促进乡风文明与产业振兴。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文化传播提升产业价值的双向互动,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值注入新动能。
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已成为壮大富民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独特的农产品牌价值,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同时,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导向,选择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延伸,或与其他品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增长空间。
当前,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需统筹内生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构建“引进+培育+激励”的人才体系,引进“懂科技+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分层次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提升农民技能与参与感,通过职称评聘倾斜、积分制(技能/创业成效与资源分配挂钩)等方式,激发产业、治理、文化等多元主体活力,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县域富民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亟待系统布局、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契合实际、富有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是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培育新型产业。发展富民产业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新型特色产业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根据县域不同产业细分领域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明确不同产业主攻方向进行分类施策。深入挖掘传统乡村历史建筑、村落文化、手工技艺等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拓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其次是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升级-创新链赋能”的三链融合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实现跨产业价值链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再次是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及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集聚效应;最后是推动一二三产跨界融合。打破产业界限,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业与加工、旅游等行业交叉融合,打造县域富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加强要素支撑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要严守耕地红线,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和空心村整治复垦,腾出指标优先用于县域富民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其次要完善金融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性金融引导,推动金融机构设立“富民产业贷”“乡村振兴贷”等专属产品,鼓励发行“三农”“绿色”“生态”等金融债券,为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再次要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关键在科技创新驱动,依托县域科研优势,构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搭建智慧管理、乡村数字等创新应用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绿色科技成果在河北县域转化落地,赋能乡村振兴。最后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激活现有人才资源,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与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乡村治理、农业技术、电商销售、文化传播、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农业人才引进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是夯实保障措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应准确掌握县域产业优势,将产业规划与县域规划更好结合起来,优化富民产业布局,精准支持。其次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跨村联建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构建由党支部引领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再次要完善考核激励。将“五大振兴”指标纳入县域产业规划考核,探索建立“产业振兴积分制”,将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带农效果、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等乡村振兴核心指标量化积分,有效激发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四是践行绿色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开发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碳汇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避免因产业发展破坏乡村环境,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是建设防灾减灾系统提升抗险能力。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中的防灾应灾能力,建立全省统一的低空监测网络规划协调机制,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统筹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明确各部门在监测网络建设中的职责分工,构建“防-救-建”一体化的防灾系统路径。(郭茜 陈孟良 李小燕 侯满平 作者单位:河北东方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