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上,由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撰写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2019~2023)》发布。
报告基于2019-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国式现代化指数的系统测度与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域现代化进程的总体特征与内在规律。
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总指数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从2019年的0.3902增长至2023年的0.4408,五年间增幅达12.97%,标志着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推动下区域发展水平的实质性进步。然而,增速逐步放缓,尤其2022年后趋于平缓,反映出发展模式正从政策与投资驱动的高速扩张阶段转向结构优化与内生动力培育的深水区。
报告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格局呈现稳定的“纺锤形”结构,以同步型区域为主体(占比超50%),构成发展的中坚力量;领先型区域从双核(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向多元突破演进(新增绵阳);追赶型区域规模可观(占比26.32%—36.84%),主要集中在四川中部腹地。尽管所有区域绝对水平均提升,但标准差从0.0577扩大至0.0730,表明区域间绝对差距拉大,“双核强劲增长”与“腹地缓慢进步”并存,凸显了协同发展的结构性挑战。
报告强调,二级指数维度表现不均:人口规模现代化依托超亿人口基数实现优化提升;共同富裕指数增长显著(年均增速10.53%),但“富裕维度”主导、“共同维度”滞后;协调发展指数增速最低(年均0.68%),物质与精神文明交替引领;和谐共生维度凭借生态本底优势突出;和平发展维度面临边际增速放缓压力。这种“长短腿”特征体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不均衡性。
报告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初步形成“双核驱动、中部塌陷、多元突破”的空间格局,但未来亟须破解区域失衡、动能转换等深层矛盾,推动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报告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内陆地区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双核协同效应增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的耦合协调度升至0.7879,形成高水平共振格局;二是生态优势显著,和谐共生维度在七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二,彰显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上游责任”落实成效;三是整体进步无退步,所有区域绝对发展水平提升,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区域绝对差距扩大与内部失衡问题突出,追赶型区域陷入“虹吸-流失”负循环,共同富裕维度指数(0.0659)显著低于长三角水平(0.1432),反映出公共服务非均等、收入分配等制度性短板。其次,增长动能减弱,2021年后总指数增速明显放缓,依赖投资与政策的传统模式边际效应递减,科技创新与高端要素集聚等新动能尚未全面形成。此外,在跨区域竞争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中游僵局”(总指数排名第五),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差距扩大至0.0539,同时面临山东半岛等城市的紧追,竞争优势不稳固。
报告建议,未来发展可聚焦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辐射带动,在巩固双核的同时培育如绵阳、泸州-宜宾组团等新增长极,破解“中部塌陷”困境;二是推动制度创新,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财政转移支付优化,弥补共同富裕与和平发展维度短板;三是加速动能转换,依托数字经济、绿色产业和开放经济(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量优先”的范式转型。唯有通过多维度协同与深层改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方能突破当前瓶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陆发展的高质量样本。(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