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北京市2024年社零总额达1.4万亿,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提质升级趋势明显。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内需,把握住“能消费”(物质基础)、“愿消费”(市场信心)、“易消费”(环境体验)三个关键所在,通过深化提振消费举措,构建高效顺畅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首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
收入保障与民生托底,筑牢根基“能消费”。“能消费”是消费行为发生的前提,其核心在于通过收入提升与民生保障增强居民的消费底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长远,对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抓住了提振消费的“牛鼻子”。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需立足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扎牢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对于北京,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构建多维度的收入与民生支撑体系,为提升消费能力筑牢基础。
在收入提升方面,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就业,依托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优势产业创造高附加值岗位,同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给予首贷贴息、税收减免等支持,间接带动居民收入增长。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完善社保全覆盖政策,降低收入波动带来的消费顾虑,有效提升边际消费倾向。在民生托底方面,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公共投入,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将更多收入释放到消费领域。拓展乡村生态富民多样化路径,完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民依靠生态优势“富起来”。
供给升级与场景创新,激活动能“愿消费”。 “愿消费”的核心是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也是创造有效需求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以服务消费为重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激活消费内生动力。要通过品牌培育、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持续激发市场消费活力,让消费者从“有能力消费”转向“主动愿意消费”。2025年北京市场总消费规模预计将超过三万亿,但在优质产品、服务及新型消费业态方面,供给体系仍存在短板,制约了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多样化、差异化的优质消费供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创造有效需求。要深化文商旅体展融合,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打造“非遗+旅游+消费”主题线路,推出中轴线文创产品、特色美食套餐等融合产品;鼓励品牌跨界联动,推动老字号与潮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壮大国货潮品供给规模。要不断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持续优化政策向餐饮等民生领域倾斜,通过精准施策助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推动行业向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出一批符合首都消费定位的特色品牌,增加更多优质服务供给。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消费增长极,从消费品牌入手,拓展新消费场景,打通全渠道消费链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领新型消费迈向新高度。要以丰富供给、提高质量为抓手,聚焦产品、服务短板与新型消费领域关键问题,通过供给端的多元化创新,精准匹配消费者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体验的升级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持续点燃消费热情。
环境优化与监管革新,便利体验“易消费”。“易消费”聚焦于降低消费的交易成本与风险,通过制度创新与基础设施完善,让消费过程更便捷、更安心。这是完善消费服务体系、增强消费者满意度的核心要素,更是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市场繁荣的坚实基石。要着力营造规范有序、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构建“有时间、有保障、有设施”的消费生态,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乐消费。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从审批优化、设施升级、维权保障等多方面发力,构建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要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打响“北京购物”品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消费新业态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制定大型活动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标准,创新数字化监管方式,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严格落实扫码检查,完善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对新模式、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管理,探索更多消费场景“一件事、一次办”。只有坚持法治先行、诚信引领,坚持部门协同、社会共治,建设诚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
激发消费新动能是个长久的课题,只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能消费”层面,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愿消费”层面,不断优化消费供给质量,在“易消费”层面,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就一定能释放消费巨大潜力,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耿英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