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正加速深度融合,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算力,其基础设施的突破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正积极践行“开放协同”与“全栈生态”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有效打破单一技术依赖,构建起多元技术驱动的良性生态。
突破瓶颈 国产算力开启“定义标准”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国产算力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在以“计算万物,湘约未来——智算驱动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长沙世界计算大会现场,这份政策导向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技术成果。
在本次大会上,众多厂商都展出了人工智能相关创新产品,其中超节点尤为受到关注。在中科曙光scaleX640超节点展区,不少来自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参观者都拿出手机拍摄该产品细节,并不时与工作人员交流。
据曙光现场工作人员介绍,scaleX640超节点通过算、存、网、电、冷一体化紧耦合设计,创新采用“一拖二”高密方案,结合超高密度刀片、浸没相变液冷、高压直流供电等技术,实现单机柜640卡超高速互连,相比业界同类产品与传统方案,不仅综合算力性能实现倍增,更可实现MoE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推理场景30%-40%性能提升,在通过30天+长稳运行可靠性测试验证基础上,将PUE控制到1.04水平,相比风冷模式可节省30%电力。
而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全球算力需求激增与传统架构局限的现实推动。
需求激增 加速算力技术迭代
“算力即生产力”,这句在长沙世界计算大会上被反复提及的话题,恰是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真实写照。算力已成为全球高科技竞逐的主赛道,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生成式AI从概念走向产业应用,“走深向实”的发展态势催生了“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全新范式,各行各业对算力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已达1419.8亿元,预计到2031年将接近134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3%。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技术多元化提供了根本动力。传统算力架构正面临严峻挑战:“算力不够用、数据传不快、能耗成本高、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成为不少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的“拦路虎”,这也正是行业内常说的“算力墙、通信墙、能耗墙、可靠性墙”四大痛点。
在当前形势下,超节点等新型AI基础设施已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所在,算力竞争也成为高科技领域的核心赛道,各国均在加速布局智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这也标志着我国算力发展正面临从“技术追赶”向“标准定义”的战略跨越。
双轨并行 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
面对日益扩大的算力需求缺口与系统性技术瓶颈,国内头部企业已探索出差异化的破局路径。中科曙光scaleX640超节点所倡导的开放架构,与华为昇腾384超节点所构建的全栈方案,分别从“生态协同”与“闭环整合”两大维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为我国算力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与活力。
相比封闭生态,开放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加复杂。针对跨厂商技术对齐难等问题,中科曙光携手20多家智算上下游企业,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中心共同建设“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以推进产业链开放与协作,共建开放、普惠的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生态。
面对广阔算力蓝海,中科曙光的scaleX640超节点与华为昇腾384超节点,作为分别践行“开放协同”与“全栈生态”两条技术路线的典型代表,其并行发展揭示市场导向下的多元化趋势。
业界分析认为,曙光与华为双轨并行、互补发展的实践,反映出AI基础设施正随市场不断分化为多元技术路线。这种健康多元化竞争格局,是我国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的强大内生动力,将推动中国算力从“全球第二”向“标准引领”跨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算力底座。(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