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从高交会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注脚
发布5000余项前沿成果、超1700亿元意向成交与投融资、超45万人次参展……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3天时间里,这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再次汇聚全球目光,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延续二十七载的高交会,不仅是观察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更是中国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中国答卷”
中海油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等模型,展现我国深海能源开发能力;中广核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等,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22大专业展区、5000多家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如同星辰列阵,照亮科技天空。
“缺芯少魂”,曾是横亘在中国信息产业面前的巨大挑战。然而,走进高交会现场,故事已然改写。
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展示超强算力;浙江强脑科技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让“意念驭物”成为现实;深圳亚泰光电以工业内窥镜、油液在线监测传感器等自主核心技术,成就了在设备状态监测领域的领军地位;华大九天全面呈现从芯片设计、制造到操作系统及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突破。
从屡创新高的数据中,不难读出高交会持续释放的魅力:1999年首届高交会,展览面积约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856家,移动存储、数码打印、电脑与网络技术、电视与显示技术等展品备受推崇。本届高交会,不仅展览面积扩大至40万平方米,90%以上实物展品为“高、精、尖”技术与产品,超20%是首发、首展展品,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等。
汇聚全球智慧的“创新磁场”
高交会的魅力,不仅在于展示中国的创新成果,更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气质。二十七年来,高交会从最初的5个外国政府团组,发展到如今汇聚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及国际组织。
美国人力资源科技企业Remote今年第一次来到高交会。这家2019年创立的“独角兽”企业,为全球企业提供“名义雇主”服务,帮助企业在未成立境外主体的情况下,实现跨国人力资源的合规管理。
“我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销售产品,也为了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伊朗萨拉姆医疗集团研发主任、医学博士米拉雷扎·塔克亚尔说。
独行快,众行远。高交会汇聚全球智慧,推动交流合作。
合作平台持续升级。高交会设立“一带一路”专馆、外国团组展区,3万多家专业采购商、千余个采购团、200余场活动,让交流不止于展台,更深入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
要素流动更加顺畅。3000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云集于此,摩根士丹利、红杉资本等行业巨头携资而来,推动科创成果转化落地,不断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营商环境优化彰显。高交会通过精准匹配采购需求、推送税费优惠政策、配套多语种税务服务等便利措施,着力促进交易实效,让企业参展“唱主角、得实惠”。
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首届高交会上,创立腾讯才一年的马化腾拿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各展馆,为腾讯拉回第一笔风险投资220万美元;科大讯飞携语音技术在高交会开启智能交互的新征程,获得数百万元的订单,被视为公司的“第一桶金”……
二十几年间,高交会走出腾讯、比亚迪、金蝶等一大批知名科技企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数据显示,今年高交会共促成供需对接和投融资项目签约1023项,意向成交与投融资金额突破1700亿元。
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发展强。从早期的互联网、软件,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等,高交会持续引领技术变革潮流。
在光明科学城展区,科研团队携新型柔性显示材料与下游手机厂商共同研发下一代折叠屏产品;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携全产业链技术,展示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核心技术突破,绝非创新的终点。如何让实验室的‘样品’转化为市场的‘爆品’,是另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粒影生物创始人张影说。
这里的“转”,是视角之转,更是模式之转。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市场成为研发的导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拧成一股绳,共同下好一盘大棋。
由此,创新不再是孤岛。一条条紧密协作、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链条,在高交会的舞台上清晰地勾勒出来。它们承前启后,将关键技术“点”上的突破,串联成产业发展“线”上的优势。
以高交会举办地宝安区为例,全区已打造产值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五百亿级战新集群9个、百亿级以上战新集群17个,2024年战新集群产值11750.7亿元。
(据新华社深圳11月24日电 记者周科、杨深深、赵瑞希)
